中国网1月18日讯(记者 王静) 假如你在法国或者日本,又不懂本国语言,这时候你一定特别需要语言援助帮助你沟通。同样,假如一个不会汉语的外国人在中国,他同样也需要沟通,需要语言援助。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院教授李锦芳带着他的“建立语言援助服务志愿者团队”的提案上会。
201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作语言学研究报告的李锦芳
北京第一次语言服务突出需求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北京组织了外国语言服务志愿队伍。借此机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成立了“多语言服务中心”,但是除了举办国际大型活动期间需要多语言服务以外,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每天都会出现许多语言服务需求,包括商务、司法、旅游、民间国际交往以及各族人民往来等。
李锦芳介绍说,北京目前的语言服务多集中在商务、旅游等领域,大多为有偿服务,而且价格也比较高。这种仅仅是语言服务需求的一部分,其他并不能提供报酬或者仅能提供少量报酬的需求者,就无法获得语言援助服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语言服务援助保障机制,一方面能提供多方面的语言服务,包括汉语方言、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各国语言,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提供无偿或低廉价格的语言需求者的需要。
李锦芳说,在发达国家,语言援助服务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此项工作还关系到社会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国家的安全稳定。”
李锦芳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研讨成立“北京语言援助服务中心” ,可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等语言人才较集中的院校共建;同时以建立“北京市语言人才数据库”为基础,成立“北京市语言援助服务志愿者团队”;设立“北京语言援助服务中心”网站,网罗各类语言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提供语言援助服务。“这样以来,哪里有需求了,我们马上就能召集到相对应的志愿者提供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