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专题协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如今,“朝饮深圳茶,午尝横琴蚝,夜临维港湾”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得益于粤港澳三地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全面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日前,一场关于“加快规则机制‘软联通’,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讨论在广东省政协展开,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代表,与省直部门负责人深入协商交流,从“破”和“立”两个方面为做深做实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的大文章献计出力。
规则机制障碍如何“破”?
会上,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梁维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差异影响联通效率,“软联通”涉及的部分中央事权有待理顺,政策改革系统集成不足,湾区协同融通有待提升。
围绕这些问题,省政协调研组提出了不少针对性建议,参与协商会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省政协委员代表也纷纷贡献了“金点子”。
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唐冬生建议广东积极争取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方面的支持,并充分授权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政府直接对接。民建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欧壮喆认为,有必要申请国家授予广东省在粤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方面的立法权限。省政协委员雷震则希望从小切口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可行建议,争取中央部门赋能。
大家普遍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规则机制联通逐渐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堵点亟待突破。在通关领域,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黄小彪建议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通关联防联控机制,实施三地跨境执法“一地两检”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因地制宜实行旅检口岸差异化管理。在医疗领域,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景勇建议搭建粤港澳跨境医疗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港澳药械通”政策,推进“粤港澳紧急医疗救援通道”建设。在环保领域,民进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邓玲认为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规则冲突协调解决机制,促进粤港澳在环保重点问题上更好达成共识。
“湾区标准”“立”起来
一直以来,苦于“三地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三地企业采用的标准体系也存在差异”,去年和今年,广东省联合港澳先后发布183项“湾区标准”,近百家“湾区标准”示范店落地运营。
会上,就进一步打造“湾区标准”体系问题,大家展开了“头脑风暴”。邓玲建议建立区域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推动三地共同制定重点领域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测评体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董美玲建议针对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和大健康等领域,加快制定专业资格互认范围和标准。省工商联秘书长关向明表示,要积极搭建政企对话沟通制度化平台,探索三地行业协会参与大湾区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湾区数据、人才、金融、技术等标准统一互认,将大湾区的融合和协同向纵深推进。
标准意味着话语权。省政协常委李青认为,大湾区应积极主动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标准。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目前尚缺乏公认国际标准的新兴领域,粤港澳三地要联手共同参与国际标准与治理规则的制定;对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已有国际公认高标准的领域,以相对容易对接的行业标准作为切入口,逐步推进、扩大范围;对于“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新兴领域与传统优势领域,三地联手制定高水平“湾区标准”,加快推动“湾区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软联通’,是做实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的关键举措,事关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将持续抓好抓实。”副省长刘红兵表示,要充分认识推进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规则衔接取得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协同联动,以更大力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