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协委员为加强乡村产业要素保障支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得怎么样?建设中有什么困难?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有哪些期盼和建议?今年初,经四川省委同意,省政协把“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今年重点工作,纳入2024年协商计划,以民主监督的形式开展调研。
3月28日,省政协主席田向利率队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双龙村、军屯镇天星村,实地调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5-7月,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许唯临分别率相关界别委员赴成都、雅安、达州、阿坝等市(州)开展民主监督性调研,先后召开“背靠背”座谈会、“坝坝会”5次,访谈基层群众162人,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发放“农户问卷”3156份,深入了解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展、村民所需所盼及对策建议。
“当前,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迭代升级。”调研组成员一致认为,经过上一阶段乡村建设,四川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基础设施等已有较大改善——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73%,2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5%,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综合协调等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没有完全形成工作合力”“乡村产业要素保障还存在壁垒”“基础设施建管短板还比较多”……调研中,委员们不仅看到了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的成绩,也梳理出不少短板和瓶颈。
针对目前四川乡村产业要素保障中存在的乡村人才匮乏、“用地难”“贷款难”等问题,调研组提出了诸多建议:
畅通让人“安心进城”和“落地入乡”的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在土地延包、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收益分配中与在村村民同等对待,并让在县城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让地“盘得活”和“用得好”的机制——根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或通过局部调整,促进合理布局。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前提下,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项目适当放宽限制,简化用地手续和项目审批。
完善让钱“有保障”和“落到位”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强不同领域的信息共享共用,完善多元增信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满足农业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