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本网发布>

马立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产前诊断准确性 护佑新生儿健康成长

2024-01-24 12:1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北京1月24日讯(记者 和海佳)“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产前超声诊断与评估,突破产前诊断技术瓶颈,使更多先天性畸形患儿在早期获得诊断治疗,为患儿带来生的希望。”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首席专家马立霜带来关于“科技护佑新生儿健康成长”的提案。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首席专家马立霜。(受访者供图)

马立霜表示,超声检查是从新出生婴儿到老年各年龄段患者用于疾病辅助诊断的检查手段,但却是胎儿畸形疾病获得最初和最终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胎儿的去留,然而在我国产前筛查诊断的畸形胎儿面临着超声软指标检测异常(不准确)和过度引产等问题。

马立霜提出,随着大数据和大模型赋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创新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产前超声诊断与评估,可以提高产前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该系统的开发,有望使基层超声诊断初级水平的医生借助该模型达到中高级水平,提高先天性结构畸形的筛查和精准诊断能力,实现产前超声影像诊断领域的技术创新,最大程度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此,马立霜有以下三方面建议。

第一,科学普及推广生命至上的人文医学理念。胎儿期诊断出先天畸形并不可怕,及早诊断干预与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患儿预后,获得与同龄人同等的健康生活能力。这一人文理念要深入人心,需由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管理及制定政策部门牵头做好科普工作,制定相关惠及出生缺陷患儿家庭的支持资助具体措施。

第二,将产前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作为专项研究,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产前超声诊断与评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前超声检查准确性、一致性。同时应提前布局,完善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诊断的医院收费系统和医保报销申请机制。

第三,建立强强联合的产儿专科团队。近年来北京市创新提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新生儿先天性结构畸形产前评估新标准,针对产前诊断的胎儿畸形开展产儿一体化诊疗救治模式,这种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在此基础上产儿团队应高效配合,为严重畸形胎儿创造更多救治机会。

【责任编辑:和海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