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舸:创建文艺名家社区公益文化空间 打造百姓家门口“文化圈”
中国网北京1月23日讯(记者 和海佳)“北京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希望更多的文化艺术名家能够走进街道社区,提升普通百姓对文化艺术的深度认知,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实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带来关于“创建社区级中国文艺名家公益性文化空间,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提案。
在会场,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舸发言。(受访者供图)
李舸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组织开展了多种文化活动项目,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但尚未达到常态化、日常性的无缝对接与植入,除却个别的业余文化艺术人才有机会在专业文艺活动中直接参与创作,目前缺乏有效途径,让中国文艺名家与更多有潜力的、热爱文艺创作的市民零距离接触。
李舸认为,北京市各区有关部门可主动联络住在辖区内的中国文艺名家,通过调配、划拨不可用于商业性开发的公共空间,建设一批 “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公益性中国文艺名家文化惠民工作室(类博物馆),持续推广文化惠民活动。
对此,李舸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有效挖掘公共空间。运用一些腾退出来的文化场所以及不可用于商业开发的闲置场地,根据中国文艺名家的具体艺术形式需求,建设一批由文艺名家主理的非赢利性的小展厅、小剧场、小书社等类博物馆。场地虽然免费使用,但可与进驻的文艺名家签署合作协议,量化每年针对市民服务的公益培训场次、驻地创作计划、文艺扶持项目等。
第二,对艺术活动开展品牌运营。入驻的中国文艺名家与所在街道联合打造公益性艺术季品牌活动。发动一个街道的多个社区一起举办,包括街道装扮、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工艺展示等活动项目。此外,有关部门可联络街道辖区内的特色企业、机关单位共同参与,融入更多社会力量和创作资源,收集感人故事、提炼当地文化,保持艺术季的高水准、专业度、多样化和本地性,持续激活所在街道的历史文化基因,不断擦亮北京市各区街道的历史文化底色,培养市民的文化艺术审美能力和表达习惯,持续地增强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