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委员·讲述>

骆沙鸣:加快建立基于“大食物观”的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2024-01-08 08: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由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和技术发展瓶颈都将制约多样化的“大食物观”高质量发展,并且新冠肺炎疫情后和俄乌战争影响下,全球供应链质效和多样化食物流通的效率受冲击明显。但是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加剧和价格上涨都使“大食物”消费需求下降。树立大食物观和大农业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是不二的选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可避免粮食危机和满足居民饮食生活基本面,实现饮食营养均衡和饮食品质的高级化、多样化。据悉目前我国消费环境每年损失浪费食物9200亿斤,要开源与节流并举。构建“大食物”安全体系,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战略高质量发展和提高我国粮食安全韧性。我国区域自然资源多样化也为塑造“大食物观”奠定了客观基础,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全球粮食危机,我国必须树立“大食物观”如加快构建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建议如下: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多元化需要“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战略体系支持。加大农业基础科研和技术投入,提升农业发展创新水平,满足大食物观的饮食结构需要,促进大食物安全体系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要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消费需求。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多元化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建立国内外统一农产品检测标准和流程,减少制度风险和流通环节风险。减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循环的障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为适应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居民油糖肉蛋奶消费持续增加,必须大力践行大食物观,化解新的产需矛盾,降低大食物投入要素成本。推进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就业和促进产业链增值,提升大食物消费能力。要深入推进传统农粮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我国绿色农业补贴力度,探索双向补贴实现最优化比例。因为农业产量补贴增加了粮食的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的污染,所以要提高绿色补贴,降低产量补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源头上打造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节粮的基础上践行“大食物观”,在全社会营造“重农兴粮”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了守护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文化自觉。倡导践行健康饮食、合理膳食、减油减肉的节粮行动。要推行“光盘行动”,通过科技赋能的全链条节粮减损,加快建立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要推动粮食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利用精米加工后剩余的边角料生产稻米油、麦芽糖、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不断拓展我国非耕地空间、戈壁农业、垂直农业、海洋牧场等,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更好践行“大食物观”。依法保护好我国东北黑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拓展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加大在食用油、菜果茶、肉蛋奶等方面的布局和种源研究开发,加大人工合成淀粉、蛋白质、打印食品等未来食物、未来食品的研究,不断丰富食物的产品呈现形态和供给方式。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更加体面、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加宜居。

通过水生态安全保障国际合作,确保“大食物观”粮食安全。倡议建立全球共享的海水核污染预警机制。通过海水淡水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大食物链安全。因为当前全球已有6亿人依赖水产食品体系的民众正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全球的海洋正面临着日本核污染水侵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国家都无法在海水核污染水中独善其身,要加强国际合作,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李培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