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要继续加强“民心相通” 在理解中争取更大共识|侨心第33期
中国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 李培刚)“我父亲是军人出身,我在国外时间多,陪在他身边的机会太少,交流得也少,但我珍藏着父亲给我写的信件,父亲在信中的话,永远激励着我,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事。”浙江省侨联兼职副主席、意中友好关系协会名誉主席季志海说,“华侨华人积极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是其中一个奔跑者。”
浙江省侨联兼职副主席、意中友好关系协会名誉主席季志海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中国网记者 李培刚摄
季志海在海外生活工作30多年,办餐馆、办学校、办报纸、办社团,还曾当选意大利弗利市议会的外籍议员参与当地社会许多政治活动,在各种场合、各个阶段都努力为中意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献计出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访问意大利,季志海作为侨务召集者,不仅组织华侨华人以及众多侨团会长代表们学习了解浙江家乡的发展情况,还积极对接意大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情况,促进理解与合作。“那次陪同访问,让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华侨华人的关心,对中国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季志海告诉记者,那时候他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一些公共 民间 外交工作,习近平了解情况后,给了他很多鼓励和指导。“我永远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叮嘱,信心非常坚定,就是要做好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民心相通工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10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季志海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还要继续加强“民心相通” 的工作。“我们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不仅仅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风、政治文化,还要了解普通百姓、政府官员的一些思想变化,过去适用的方法,现在不见得合适。要开展成功的经贸合作,就要真正融入到当地,要与当地人交朋友,这样才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季志海认为,“民心相通”的工作是久久为功的事儿,国与国之间国情不同,立场不同,有分歧很正常,不能着急,不能将正常的分歧激化成矛盾,要在相互理解中争取更大共识。同样,海外侨胞要归国创业,也需要理解中国环境的变化。季志海举例,十几年前海外回国的人在中国做生意,买卖衬衫就可能赚钱,但现在销售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商经济、网络销售已经很普遍,如果他们不了解、不适应的话,不可能做得好。
(审稿 张宁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