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委员·讲述>

王济光:描绘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07-11 09: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牵引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必由之路,是立体展现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动实践的时代选择,必须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强化人才引育支撑为重点任务,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着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当代富春山居图。

坚持硬件基础导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上档升级。一是以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加强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完善交旅融合路段沿线服务设施,发展路衍经济,拓展多种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农村水网示范区建设,优化完善农村水源、供水、灌溉设施布局,强化防汛抗旱及供水保障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保障,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动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农村地区用能安全稳定。四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网络发展,特别是要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县、革命老区等作为重点,加大农村信息网络项目投入。五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建设,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

坚持乡镇中心导向,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优化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结构,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强化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二是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设施条件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推进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作用,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三是完善农村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养老助残机构,建设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探索建设老年食堂,加强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重点人群关爱,鼓励探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四是顺应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聚焦公共文化体系,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开展惠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坚持群众满意导向,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乘势跃升。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群众意愿,把改造农村卫生户厕规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作为重要指标,坚持改厕与供水保障、污水治理同步,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切实提升农民群众满意度。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农村常住人口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高。三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收运处置设施设备,提升分类收运处置能力水平,确保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不断提高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占比。

坚持党建引领导向,推动乡村治理方式多维融合创新。一是坚持以党建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锻造成为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战斗堡垒,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重点搭建多方参与的乡村共治平台,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搭建智慧村务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等向乡镇、村(社区)延伸覆盖。三是深化推广“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激发村民积极参与,提高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鼓励各地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总结形成可推广的乡村治理经验,突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效。

坚持人才优先导向,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引育强力支撑。一是实施面向基层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育计划,持续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完善乡村人才分类分层服务机制,解决好乡村人才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安居出行、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二是深化文化人才下乡服务机制,通过定向培养、政策引进、对口协作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具有乡村情怀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等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下沉乡村。三是打好“乡情牌”,鼓励引导本土走出去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返乡定居、创业养老,强化道德教化引领功能和法律规范保障功能,大力吸纳培养乡贤成为乡村“法律明白人”和治理新力量。四是积极引导本土大学生、务工能人、转业军人等返乡创业,城市居民、社会企业等下乡兴业,建立健全新村民返乡回乡支持激励机制,让新村民留得下、能融入,真正发挥农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作者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培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