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推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的战略部署。重点要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短板装备技术,努力突破一批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谈及如何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发展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表示,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增强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一直都很关注和支持。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成立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提出重点突破16类装备。
杨华勇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取得了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风险突出。我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装备、高端工业母机、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民用飞机、精密仪器仪表、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六类高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差距较大,整机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不能满足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国外一旦断供,“卡脖子”风险凸显,后果严重。
在杨华勇看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不强。我国世界领先或先进的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虽然有所突破,但主要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原始正向设计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同时,试验验证能力不足。我国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形成了一定的试验验证能力,但多数重大装备仍缺少加速试验验证平台、自主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直接影响了重大装备的可靠性、耐久性和信誉度。二是产业基础薄弱。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走的是集成发展之路,以市场急需的整机产品作为发展重点,而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先进制造工艺、试验检测设备、工业软件大多依赖进口。三是国产装备首台(套)应用难。用户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设置重重关卡,要么明确“指定进口”,要么设置技术指标壁垒、业绩要求等,将国产装备特别是首台(套)国产装备“拒于门外”。四是缺乏高效的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的攻关,涉及到多部门、制造商、用户和地方政府,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组织和协调机制。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杨华勇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协调指导。由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全局性工作;加强战略咨询,协调联动国家有关部委,成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咨询委员会,作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的专业化、战略性决策参谋机构;设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专项资金,主要支持六类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支持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和试验检测平台的建设。
二是长短板领域分类分层施策。对于已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强化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基础产品攻关,使这些重大技术装备真正成为中国制造的“长板”,保持并扩大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对于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卡脖子”风险突出的六类重大技术装备,单靠市场化手段难以改变现状,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由国家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尽快予以突破。
三是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创新能力建设。鼓励链主企业牵头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分领域、分层次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使其创新模式由跟随向引领转变,逐步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同时支持企业加强试验检测平台、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建设。
四是聚焦薄弱环节,夯实产业基础。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两大工程之间的协调。聚焦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工业软件等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按链式推进的方式,组织攻关和产业化;整合重构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增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大为整机配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冠军企业的培育力度。
五是加快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行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依托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培养人才,强化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并建立顺畅的人才成长通道。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高、精、尖、特”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