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委员·讲述>

姚建红: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2023-06-08 08:4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在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深化医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此,我有几点思考。

一、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断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点面结合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卫生健康领域,主要是人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寄予更高期望,从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逐步发展为希望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对就医体验也希望更加便捷、更加舒心。因此,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提高医疗健康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主体,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主力军,也是改善医疗服务的主战场,更是人民群众感知深化医改成果的主阵地。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全过程,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融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让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改革与改善并举,着力解决看病就医堵点难点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中反映比较突出、比较强烈的问题,自2015年以来,在全国连续开展两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聚焦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从改进就医流程、优化设施布局、全面推进预约诊疗、注重人文关怀等环节入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和指导下,从2016年2月到2021年3月连续开展了五次第三方评估,组织专家从医院管理、患者就医体验、医护人员执业环境和满意度等方面,对行动计划进行了全面、翔实、系统的总结评估。结果显示,通过一系列的改善医疗服务举措,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步提高,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和明白就医取得积极成效。

但同时也要看到,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医疗服务供给与百姓就医需求不相匹配仍然突出,下一步工作中,迫切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看病就医难题。一方面,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连续性,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大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布局,持续提升县域服务能力,这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强化需求侧管理,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感受度。这次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就是总结过去几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经验做法,进一步巩固行之有效的制度性成果,将地方的一些具备基础和条件的探索性、创新性举措予以总结推广。通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进一步疏通堵点难点,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整合,提升可及性连续性。在纵向上,结合实际推进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城市形成以市带区(市辖区)、区社(社区)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县域实现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促进“上下结合”。在横向上,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促进“防治结合”;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完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训体系,提升卫生健康人力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推进医疗服务模式优化,提升便捷性科学性。各地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使一直以来“三长一短”(就医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就医难题得到了缓解。要继续围绕看病就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推动就诊流程再造,多渠道预约诊疗,精细化引导分时段就诊、分时段检查。提高智慧化水平,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实现挂号缴费、自助查询及打印化验结果、处方及检查报告等功能集成联动,大幅减少缴费、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创新服务模式,推行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深度融合病房等多学科诊疗模式,开展日间手术、责任制整体护理、延续护理等服务,为患者就诊全流程提供连续衔接的医疗服务。

——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是医疗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坚持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为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发展健康事业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医疗服务环境与流程塑造中彰显医学人文关怀,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体,开展志愿爱心服务,增进医患沟通和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医学人文建设需要医务人员的自觉自律,同时,也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因为,只有得到人文关怀的医务人员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才能提供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要围绕满足医务人员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营造真正理解、关爱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和职业环境,建立合理的人事薪酬机制,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责任编辑:李培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