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五千年中华文明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

发布时间: 2023-03-11 10:2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慧峰 | 责任编辑: 张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一条中轴线纵贯,金色琉璃瓦顶下、朱红高墙内,圈住的是有形的宫阙亭台,播散的是无形的历史氤氲。历经时代变迁,故宫由“宫”变“院”,其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在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看来,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今后要大力发挥在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积极而独特的重要作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2月24日,都海江出席了故宫博物院与中央民族乐团、环球音乐中国合作的音乐文化项目《故宫之声》的签约启动仪式。《故宫之声》以故宫建筑群及文物藏品为创作灵感,用声音记录故宫的四时变换,用音乐传递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故宫博物院宫门大开,频频展开跨界合作,推动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相关文艺创作。

记者: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最新启动的《故宫之声》,我们看到这些年故宫一直在主动做改变和尝试,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讲述故宫和中国故事。

都海江:是的,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不断挖掘,才能更好地阐释与传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近年来不断探索,推出展览、图书、影视剧目、数字平台、教育课程等多样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目的就是尝试融入生活、惠及大众,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像近两年大家比较熟悉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何以中国”“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等各类展览,文化节目《国家宝藏》《诗画中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儿童剧《甪端》等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博类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故宫日历》《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等优质出版物,都让观众通过不同视角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故事,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记者:今年元宵节,儿童剧《甪端》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创下票房佳绩;2022年央视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四座,成为现象级的作品,直到现在仍在巡演。作为出品人,您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出圈”和成功?

都海江: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活化成果能够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讨论和大力支持,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的结果。

《甪端》是故宫博物院专门针对青少年打造的文化产品。我们从故宫186万余件(套)藏品中,选取出明万历掐丝珐琅甪端香薰、晋代书法家陆机草隶书作品平复帖、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清乾隆金瓯永固杯等珍贵文物为角色原型创作故事情节。原本生活在故宫里的文物,经过演员的用心演绎,在舞台上“活起来”的时候,观众们立刻被吸引。

在我看来,《甪端》是故宫博物院与儿童对话的一次精彩尝试,它通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通过让文物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活”了起来,让祖国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传承。

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打动亿万观众的同时,也丰富了文物的存在形态,让千年名画焕发新活力。《只此青绿》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反映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与渴望。

记者:在外界看来,近年一些纪录片、综艺节目推动起“文博热”,故宫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您怎么看待“文博热”的兴起?

都海江:“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就是让文物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物的灵魂和蕴含的人文价值活起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博热”说明我们通过努力让文物真正活了起来,让文物灵魂真正活了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

观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求索,领会其内涵;文物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文博热”当然是大家乐见的。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为了所谓的热度刻意迎合文化消费。2020年,故宫博物院特别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负责文化产品的审查,一个负责合作项目的审查,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实现一种正向的精神引领,引领文创开发和文艺创作从历史的、科学的、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度开掘,真正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呈现给广大观众,共同呵护故宫这一文化殿堂的形象。

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22年岁末,立项筹备近十年之久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正式破土动工。未来,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北院区将与故宫博物院本院形成优势互补,延伸和强化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承和传播职能。

记者:故宫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群。故宫那么大,为什么还要择址再建?

都海江: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北院区项目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首要项目,要解决故宫博物院本院文物藏品保管、修复、展示空间严重不足,古建筑、参观观众和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问题。

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186万余件,但每年面向公众展出文物只有不到1万件,有大量珍贵文物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平均修复文物不足300件,一些大型文物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的修复工作根本无法展开,那些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书画类文物以及需要明火处理的修复形式也受到现有条件限制。

未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后,很多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要求较高,需要防虫、防蛀、防氧化,甚至需要放置在特殊气体内的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储存。现代化的展陈环境与设施将很好地满足展出文物保存条件,书画古籍这类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文物可以不再受季节限制展出,每年展览的文物数量能够达到2万到3万件,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公众对故宫文化历史知识、文物的了解和认知的需求。同时,本院文物腾退后的古建筑空间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修缮保护。

记者:除此之外,北院区还将具备哪些功能?该如何理解其与故宫博物院本院区的关系定位?

都海江:说起故宫,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建筑本身还有院藏文物。事实上,故宫文物修复的传统工艺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门类最全,其中“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艺”以及“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艺”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院区建成后,不仅能够为其提供超大空间,还能为大型文物修复配备相应的吊装设备并提供专门通道等特殊保障。此外,我们还计划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能以更合适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使社会公众可以参观文物藏品保护修复的过程。

按照计划,故宫北院区将在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将是一座简洁、厚重、大气的现代化博物馆。我希望它既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型博物馆所具有的文物研究保护、展览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功能,又能充分与其所在的环境结合融合发展,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利用好数字科技与网络平台,通过文物影像采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成果,让文化资源借助360度全景技术、VR、AR、5G等数字技术“活起来”,以线上云展览、数字影片等形式为国内外观众实现远程参观。至于北院区与故宫博物院的关系,我愿意称之为“宫院互补”。

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和”,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紫禁城内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名字中都有“和”字,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历经时代变迁,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新时代新征程,故宫承担起新使命。

记者: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故宫近年来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成绩卓著。

都海江: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近年来,我们积极引进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17个文物展览,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41次,参与境外合作机构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文物展览22次,持续开展文明互鉴的交流合作。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故宫博物院还相继与德国、斯洛文尼亚、韩国、越南、尼泊尔、伊朗等多国文博机构建立人员交流合作机制,委派超过400人次的各领域专家赴境外开展文物修复、展览策划、藏品管理、史料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并着力将上述成果向世界推广。

在增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方面,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我们共同策划举办了7个主题展览,通过914件故宫珍品文物为香港回归25周年庆典奉上了一份厚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通过香港特有的国际视野和特区优势,为故宫博物院与海外文化机构搭建对话平台,进一步畅通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持续推进国际跨领域合作研究课题、考古发掘项目和交换展览,将打造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和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让故宫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把故宫学发扬光大,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记者:今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源源不断地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云”游博物馆成为时尚,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后,如何让故宫的价值更加显于当代?

都海江:2019年,故宫博物院提出了“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即“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这为故宫人明确了努力方向与发展愿景。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力度,健全文物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提高阐释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赋能文物活化的利用探索。

我想特别强调,数字技术是文博事业未来发展和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手段。未来我们将继续创造更多数字化成果,着力增加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激活故宫数字资源的价值,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努力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将故宫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的“四大愿景”而努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未来,故宫将如何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都海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项伟大使命。中国故事的讲述对象是广大公众。要满足公众对故宫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公众角度出发,挖掘故宫建筑文物深刻内涵,同时促进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传播真实、可信、富于情感和生命力的中国声音。

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肩负着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将竭尽所能深入挖掘故宫承载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阐释故宫世界遗产及院藏文物价值,以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播,在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努力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