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中国应做好哪些准备?

发布时间: 2023-01-30 09:19 | 来源: 中国网 丨 | 作者: 陈建伟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陈建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总人口首次进入负增长区间。考虑到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早几年已经进入下降通道,这预示着中国人口发展进入新的负增长阶段,并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人口负增长的事实短期内在社会层面造成了较大心理冲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需要在更长时间周期内才能逐渐显现。

人口稳定增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人口负增长的社会中经济发展停滞和生活水平不再改善。纵观全球各国人口发展历史,工业化和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人口增长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学术界也称之为人口转型。一些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人口生育率非常低、老龄化程度非常高,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国家的国民享有非常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不可避免,要广泛借鉴全球各国应对人口增长下滑和老龄化加速的政策经验,积极调整和妥善应对,将人口负增长及随之而来的老龄化冲击降到最低,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趋势,需要以调整法定退休年龄为主线,以鼓励老龄劳动力就业和鼓励企业雇主扩大雇佣高龄劳动力为两翼,同时完善就业法律法规、调整劳动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缓解社保体系的收支压力和降低对老年群体的不平等。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工业化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中国在“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突破的政策着力点。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改革劳动力市场政策,并将分阶段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作为改革重要环节,突破了65岁法定退休年龄线,并不再强制员工退休。英国改革领取养老金的法定年龄,计划2026年延迟到66岁和2028年延迟到67岁;德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结果是逐渐推迟到67岁;丹麦、芬兰等国家推迟退休年龄的幅度更大而且阶段更长。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后,数据显示,各国55岁至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显著提高,这既减轻了公共养老金体系的支付负担,又为社会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延迟退休的先行先试工作。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立法将逐渐落地。

仅推迟退休年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深时期的劳动力结构短缺问题,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承接延迟退休政策落地。

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老龄劳动力积极参与就业。从国际经验来看,法定退休年龄和实际退休年龄可能并不一致,社会平均水平的实际退休年龄可能会低于法定退休年龄。如果老龄劳动力在法定年龄之前就主动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延迟退休的政策也未必能起到提高劳动力供给的作用。因此,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力持续参与劳动力市场,鼓励并协助每一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和养老保障规划。

二是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对老龄劳动力的需求。一般而言,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和节约成本,相对偏好雇佣中青年劳动力,在扩大雇佣老龄劳动力方面有所犹豫。因此,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雇佣高龄劳动力,一方面,严肃立法、严格执法,防止就业年龄歧视,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就业规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雇主保留或再创造适合老龄劳动力的工作岗位。鉴于此,中国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就业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的年龄歧视;鼓励企业调整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扩大对老龄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要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就业环境,提升全体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向老年友好型社会转变,营造老、中、青、幼代际交流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就业环境,引导社会公共场所适应劳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求,支持企事业单位调整工作场所布局,以匹配老龄劳动力的工作特点。

此外,还要积极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让青年人做好迎接未来就业的准备;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学龄人口完成高质量基础教育,畅通多元化高等教育成长成才通道;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保所有青年人员在参与就业之前能获得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基本职业技能。(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