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界别联组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委员们踊跃发言,谈绿色农业、谈农产品加工、谈乡村经济、谈乡村根脉延续……展望未来,政协委员动情地说:“全新的希望在农村,使命的力量在农村!”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北京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必要组成部分。”来自农业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第一个发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芮玉奎多年来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在农村设立了教授工作站,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目前还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农业用地少、经济贡献小,传统农业还普遍存在,绿色农业实现路径还不够广等。”他有针对性提出建议,“摸清底数,加大农业现代化扶持力度,从种、管、收、加工储藏等全方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并为种植单元和市域内的顶级农业教学科研院所或专家牵线搭桥。”
“北京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要与其有机结合起来。”来自经济界的市政协委员、奥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原接过话筒。他建议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一头连接着土地,一头连接着市场,被认为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产能提升,“全新的希望在农村,使命的力量在农村!”他充满信心地说。
如何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来自农业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风景园林师吴宜夏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她就“发展研学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提出建议,“京郊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建议推动研学进乡村,打造高质量、个性化研学课程产品。”她说,“例如农耕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劳动,提升孩子们对乡村的认知度和自豪感。”
乡村根脉延续,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来自民进界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就“让非遗助力乡村建设”提出建议。“新时期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命题,目前多数非遗项目都留存在农村,非遗保护传承对于乡村根脉延续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应该被珍视。”苏丹开宗明义,他建议总结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针对农村的非遗项目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为非遗传承工作者们创造良好条件,让非遗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