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郊村落逐渐由农村村落转变为城郊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象、任务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对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挑战。
首先是县域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居民个性化需求增多,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和提升。其次是居民民主意识增强,保障群众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应制度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明确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统一和规范赋权事项、参与形式、实践流程等,使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治理方式有待提升。县域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多个主体来共同参与对群众的服务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但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方面,各地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参差不齐,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和渠道还不够多样。
此外,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转变为社区,村民转变成市民,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提升市民化的质量、吸纳新市民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管理成为重要任务,社会治理的对象、内容、方法发生明显变化,要求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做好服务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以党建引领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在“多元共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城镇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是各种功能集聚的平台,各类不同职业人口密集居住,各方面工作关联性、系统性很强,哪一项工作做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城镇的正常运行。这就迫切要求城镇基层党组织有效统筹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城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需要通过搭建治理平台,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呼应群众诉求的治理导向,推动利益相关的多元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以确保社会治理沿着健康方向发展,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增强党建和业务工作耦合力,推动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基层党建工作要脱虚向实,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要精准对接社区治理业务发展所需,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例如,深入实施“党建+基层治理”“党建+两新组织”“党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党建+阵地建设”,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工作中,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发展间接民主还是城乡基层直接民主,都离不开党的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通过党建引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建成基层民主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让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务工作者激励约束,引导党务工作者增强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学会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开展社会工作,党组织设置和活动要由传统领域向商圈楼宇、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延伸。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教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