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使我们再一次感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分量前所未有,重要性紧迫性格外显现。进入新征程,我们深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主题,科技是动力、创新是关键、人才是保障,教育则是这一切的基础。教育基础不牢,将会制约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当前形势和任务告诉我们,只有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个基础打实打牢了,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完善好了,把发展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石夯实做实了,教育强国的根基才能更加结实牢固,教育强国目标也才能实现。教育强国,“强”什么?我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提出以下思考:
强教育服务。大力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实用人才。新征程上,要把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实,推动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质量,提高教育全面发展水平,更好发挥教育作用,推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持久不断地输送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优化。重视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学校机构、专业设置,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狠抓“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弥补不平衡不充分短板,采取切实举措“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强弱学校、贫富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使教育改革发展最大限度惠及广大人群,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强学前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从强化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抓起。新时代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在规范性、公益性、普惠性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新征程上,要不断适应建设和建成教育强国新目标要求,更加重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采取多举措稳定幼教师资队伍,针对普惠性幼教短板弱项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加强对幼教机构小学化教学和学龄前儿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使学前教育质量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需求。
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至关重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不强,教育大厦不牢。要落实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基础教育强师之策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格外注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师管理改革及教师评价改革等,抓紧补齐基础教育短板,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加快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生活需要。
强基础研究。充分重视发挥各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谋划新举措、实办法,务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求落实见效,使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富有后劲韧劲。花大气力办好职业院校,推进产教研融合、校企校社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相应提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及待遇,把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落细落到位。
强化思政教育。青少年学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人生底色至关重要。建议结合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紧密联系学科特点,深入研究确定题目,围绕新时代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专题开展富有时代实践意义的大小思政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好,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双向融通、同行同向,激发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好、学好为什么,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这直接关系能否实现建设强国大计,关系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必须下大力气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强体育美育。体育强则中国强。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学生作为发展体育运动的主体,把满足学生强身健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参加健身活动,展现健康阳光、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勤奋学习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引导学生将美育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体现美育同时,统筹兼顾好学生对艺术美、生活美、劳动美和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综合认知与体验,整体把握好体现基础性、通识性、系统性和其他学科知识的互补关系。强化美育顶层设计,加强统一规划,深化美育综合改革,努力使美育教育深入青少年心灵、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升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让美育滋养每一个青少年。
(作者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