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举国关注,世界瞩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这次大会是在我们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回首过去五年,面对严峻形势和复杂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战略主动,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风险挑战,成功办好一件件大事要事喜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骄人成绩。这五年,是国家重大改革凝心聚力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社会经济发展平稳推进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五年。经过五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谱写了伟大变革、伟大成就的复兴华章,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攻坚克难就有顽强意志,推进改革发展就有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有最根本的保障。10年伟大成就,是对砥砺奋进再创新辉煌的巨大激励,更加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人们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满怀信心向未来。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又将踏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举国关注,世界瞩目。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大将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将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紧紧抓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前途是光明的,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新征程上,越是环境复杂,越需要坚强核心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引,越需要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合力,越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让二十大作出的战略布局由远景变美景。
回顾历史,信心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脚步越来越近,全国各地处处洋溢着喜迎盛会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满怀期待,立足岗位作贡献、真抓实干创佳绩,以无比高昂的热情和坚实有力的行动,迎接这一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盛会的到来。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教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