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 2022-09-26 09:1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郭海瑾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本报记者 郭海瑾

编者按:6月28日至7月3日、9月5日至9月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带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任组长的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组,先后赴贵州省、浙江省开展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先后视察湖南省十八洞村、河南省田铺大塆村、陕西省杨家沟村等传统村落,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调研组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论述,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情况,取得的经验、成效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留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盛暑黔贵,溪涧潺潺,古楼巍巍。一座座依山傍水、古朴秀美的传统村落,像一幅幅如诗似画的美景图,诉说着黔贵大地之美。初秋禹杭,茂林修竹,古镇幽雅。一片片翘首相对、精致错落的古建古村,如一组组玉带绕树的画卷,充满着历史和岁月的气息。

“太美了!”这是委员们共同的感受。今年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建立10周年。10年来,社会各界以抢救性保护姿态,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贵州兴义的万峰林纳灰民族特色村寨、浙江丽水的碧湖镇堰头村,给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钱小芊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禁感慨:“两地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的特色资源,利用自然山水环境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呈现出一幅美丽壮阔的乡村画卷。”

吊脚楼、石头房、古榕,布依八音、阿妹戚托、“六月六”……在贵州,委员们一边感受着那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机与活力,一边体会着当地居民载歌载舞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修福金直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不仅保护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还将传统村落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对浙江省西坑村印象深刻。被称为“中国最优美的山村”的西坑村,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是一座坐落在海拔640米的山顶台地上的乡村,因每年有100多天的云雾,被称为“云上人家”,因此成为著名摄影胜地,吸引众多游客。“室外古香古色,室内现代风格,很好地把古村生态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以用促保,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动力。”吕世光说。

在浙江省衢州市廿八都古镇,踏着古老斑驳的青石板路,听着潺潺的山水声,委员们完全被古镇古朴静谧的气质所感染。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丁伟直言,“一足踏三省”的古镇,凭借现代化的自然美景和古韵美景,让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

委员们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地在保护的基础上能够恰当利用,极大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充分挖掘传承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留住“乡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留住“根”与“魂”,助力乡村振兴

路随山走、村随水布的布依族村寨,依山而建、沿道而聚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与自然相融相生,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适应自然,还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文特征。”让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印象深刻的是,浙江松阳县的“拯救老屋行动”,就是在改造利用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解决老屋无人居住等状况,从而打造成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典型。据说到此拍照、打卡者众多。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胡纪源对贵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记忆尤深。坐落于自然天坑中的雨补鲁,有着上百年的历史。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实施民居改造、传统文化挖掘、景观打造等措施,使村寨风貌得到保护、历史建筑得到修缮,让其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之美,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把村寨环境整治和民居改造结合起来,综合施策,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在保护村寨特色民居的同时,使其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胡纪源说。

“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衢州清湖古镇已有3600多年历史,曾是浙西南水陆交通重要枢纽、浙闽赣三省边境商业要冲、海上丝绸之路唯一的水陆中转节点。“徜徉在清湖古镇,古老的码头、宽阔的河道、林立的商铺,以及扑鼻的酱香,昔日的繁华仿佛就在眼前。”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表示,保护改造后的清湖古镇,依然散发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不同于清湖石镇,在衢州清漾村,委员们一走进古宗祠、古祖宅,儒学之气四处荡漾、清廉之风扑面而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不禁惊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重在保护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样才能留住它的‘根’与‘魂’。”

一路走来,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张首映边看边思。他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不仅要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还要从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倾注新时代的“气”和“息”

炎炎夏日,挡不住委员们不停的步履;初秋斜阳,落不下委员们飞转的思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一路边听讲解、边随手拍摄记录。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旖旎风光,也有民俗文化,还有淳朴善良的村民。他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首先要弄清楚‘为了谁’,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人是主体,也是关键之所在。”

多日调研以来,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亚民也有诸多思考。他说,“大多数传统村落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使用功能,才能让我们的后代记得起曾经的袅袅炊烟和淡淡乡愁。”

面对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要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和丰厚的地理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遗产。就拿贵州来说,讲好少数民族的文化故事,传统村落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部主播海霞也道出了连日来的调研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林野“提醒”大家,要打造既养眼又养心也养肺的传统村落,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守得住文化之“魂”。

调研过程中,传统技艺传承断层是大家反映较为强烈的情况,北京工业大学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华东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技术指导,比如开展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指导各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一直致力于理论研究和艺术策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从专业角度提议,需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并向公众展示其发展历史和重要意义。

委员们表示,明确活化利用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既要守住传统村落的“根”与“魂”,也要倾注新时代的“气”和“息”,这样才能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