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选择“辩证法”

发布时间: 2022-08-22 16:36:5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孙庆玲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什么是地质学?

在上大学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对这一专业几乎一无所知。

曾做过一年民办教师的他,原本立志成为一名教师。1977年高考后,赵文智在志愿填报时先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最高学府的渴望”填报了北京大学,随后填报了河北的两所师范类大学,最后填写了“服从分配”。

就这样,赵文智被“分配”到了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

这一情景若发生在当下,估计会有人不禁对此感到“惋惜”——因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等原因,地质学相关专业常被列入“冷门专业清单”,更何况还是被调剂到这类专业。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前,总有五花八门的“冷门”专业榜单出炉,经常“被上榜”的专业,还有哲学、考古学、力学、天文学、历史学、茶学、监狱学等。某专业若被打上“冷门”的标签,一些不甚了解的考生便望而却步,被调剂的学生有时也难免暗自失落,或在开学后努力“逃离”该专业。

不过这一录取结果,并没影响赵文智当时被录取的心情,正如他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所写的那般,“既高兴又不知所措,感觉就像做梦一般”;同样的,也没能影响他对地质这一学科的热爱,用他的话说,“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干一行,爱一行’”。

在近日的暑期知识分享活动——“抖音夏日光合季”中,赵文智分享了他对“冷门”或“热门”专业的看法。他认为,在专业选择上,“冷门”有其优势,“热门”也有缺点。具体来说,选择“冷门”的人少,给从事研究的人留下了更多机会,且获取机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这个专业存在,国家就必然有需要它的地方”;相反,“热门”专业的竞争性更大。

不过,不管是选择“冷门”还是“热门”,在赵文智看来,首先要做好自己,若能做得很优秀,能把知识学得最系统、最扎实,都能够取得成功。

专业选择如此,人生选择亦如此。

对此,此次活动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他只上过4年小学和1年半小学附设的初中班,不到15岁就进了建设公司,先后当过民工、乐队乐手、木工、钳工、车工。当时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但他一心自学数理化,周围很多人不看好,还曾被领导批评走“白专道路”,但他深信建设国家、个人发展离不开知识。后来他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

“适合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你,不见得‘随大流’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管晓宏曾在清华大学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说。

20世纪末,管晓宏又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当时国内刚开始发展互联网,他就选择做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这个方向比较新,需要多学科交叉,大家普遍不了解,国内更是没有多少人做”,甚至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属于公安局派出所管的网吧管理问题。而如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

选择去挑战一个陌生的新领域,是否会恐惧?管晓宏说,恐惧、害怕或胆怯源于不了解,“你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你才会害怕,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而面对挑战、困难和恐惧时的态度,往往决定将来能否把这件事做好。

在管晓宏看来,选择困难的路,不一定就是不好的选择,而走最容易走的路,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对于一件很困难的事,别人都不了解,你克服了困难,做出了成果,很可能就是比较大的创新;走一条容易的路,很多人都走过了,你再去发现问题、去创新,可能就不容易了”。他曾说,自己毕业后能取得一点成绩,往往是因为选择了有价值但起步困难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赵文智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的过程,自己要沉下心来用某一段时间或相当长的时间集中思考、解决或回答某一问题。虽然这是一个很苦的过程,但他却乐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研究让更多人去了解未知,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路径,在他看来是一件助人为乐的事。

“奋斗可能很困难,实际上完成任何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都很困难。”今年6月,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典礼上说,自己的重要工作没有一个不是要花5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而在5年的过程里,往往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做问题往往尝试几十个不同的方向,努力去做,有些时候做到一定地步以后,发现做的方向完全不行了,就尝试不同的方向,卷土重来,最后完成的时候,心里觉得很高兴”。

在丘成桐看来,完成一个好的事业或一个好的学问,一定要真真正正花功夫去做。“完成后,回想当年走过的路,不会觉得辛苦,只会觉得喜悦,这是真真正正的喜悦,因为这都是花了功夫、花了精力完成的”。

在此次活动中,丘成桐也寄语中国青少年,努力让中国的数学走到世界最前沿,甚至带领世界的走向,希望大家为中国数学的前途一同努力。

眼下,摆在赵文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便是——必须依靠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地下油气资源。在他看来,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这也是关乎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已有将近60年的石油勘探开发历史,我国地下一些简单、容易发现的油气多数已被找到,那剩下的油气资源分布情况更复杂、挑战更大,也就是说我们用传统的、已经知道的理论再去寻找的话,你基本上是发现不了的。”赵文智希望,青少年能继承发扬石油精神,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苦干实干,努力解决国家需求问题。

“在今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来考虑的问题。”同样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也期望,我国青少年树立节能观,关心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注重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成长,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