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就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创新发展的贡献度进行调研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8-17 09:1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建设高端创新平台的重要力量,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8月4日,青岛市政协开展“提升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青岛创新发展的贡献度”调研活动,组织委员、专家赴青能所、青科大现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上,委员们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教产融合等建言献策。

据青岛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青岛市现有驻青高校8所,国家级科研院所24家、省级科研院所6家,先后引进高端研发机构27家,于2009年、2015年与中科院签署了两轮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中科院在青岛已建成2个整建制研究所(海洋所、青能所)、14个分支机构以及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平台。

驻青高校、科研机构对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委员们发现仍存在高校院所人才、技术输出与本地融合不够等问题,高校院所瞄准本地需求发挥作用,让科技成果结硕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地方并不知道,项目归属不清,容易形成‘孔雀东南飞’的问题。”邓庆尧委员认为,高校、机构和地方应建立长期、定期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让项目能够找到资金孵化,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同时,针对科技成果专业“转化人”缺乏的问题,他建议青岛市成立专班,培养熟悉科研、经济、市场、金融的专业“转化人”,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机结合。

“邓委员的观点我十分赞同,目前的确存在高校机构和地方脱节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本地院校,也应该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关注度。”宋敏委员结合经历和感受,认为“学科分类太细”不利于高校围绕产业实践开展科研,高校吸引、留住人才要注意公平均衡协调发展,规范高校人才建设,建立专门的职称考评体系,让热心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教职工有奔头。

“据了解,一些高校科技成果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占大部分,仅小部分为应用性研究成果,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尚需提高。”赵昕委员认为,亟须建立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合作一体化机制,同时要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基础性研究。贡献度的评价要有反映时空的纵向和横向指标,要考虑长期的影响和范围的广泛性。对于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要予以肯定,使评估结果能够正确地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工作。

市政协副主席姜巧珍表示,要立足提升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青岛创新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打造完善海洋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