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觉:要实现丰收即增收 乡村振兴需往深里走

发布时间: 2022-07-21 09:0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要实现丰收即增收,乡村振兴需往深里走!<br/>——访全国政协农业农村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觉

夏粮喜获丰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增长1.0%。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从全国看,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夏粮丰收,来之不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农业农村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觉这样表示。据他了解,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种植的效益还不是很明显,农民一年到头很辛苦,经济效益却不高,要做好乡村振兴这个全面脱贫的“后半篇文章”,需向产业带动要答案。

好政策落地+农民勤劳,“滋养”了土地、顶住了压力

记者: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承受的挑战是多元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一是气象领域所讲的“年景”不好,二是疫情防控带来的物理影响客观存在。在此情况下夏粮取得丰收,您认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什么?

青觉:诚如你所说,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大国对抗风险外溢,疫情形势仍不明朗,这些因素在造成国际粮价上涨的同时,也给国内经济形势增加了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实现粮食大丰收,意义重大。

在我看来,“三农”能够面对困难“克敌制胜”,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从战略层面上为抓好粮食生产作出了制度安排。比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条就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出通过实施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等举措来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些顶层制度安排为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我们有立足基层抓落实的制度优势。我们看到,面临今年严峻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加大贯彻落实力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为保面积、保产量付出了艰苦努力,实现了从种到管再到收的高质量推进。比如在“种”的阶段,我们强化种业科技支撑,大力推广“四补一促”技术,即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非灾区面积,能播尽播,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在“管”的阶段,我们面临着弱苗比例偏高这一难关,为此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超60亿元,全国60多万基层农技人员蹲点包片,指导晚播麦的田间管理,以精细化管理有力促进了小麦稳产增产。在“收”的阶段,为克服天气、疫情防控等因素对夏收的不利影响,各产区动员组织雨前趁晴抢收、提前制定疫情封管控区麦收工作预案、加大机收力度,针对因疫情暂时无法返乡收麦的农民,及时逐户帮助代收,确保不落一块田、不漏一户麦,实现了粮食丰收、颗粒归仓。

三是我们有广大辛勤劳作的农民。中国人勤劳智慧,特别是广大农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耕耘未来,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发挥种粮主体作用,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我想这也是对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

乡村振兴是否见成效,农民持续增收是个衡量目标!

记者:18亿亩耕地红线关乎粮食安全,“退养还耕”“退林还耕”则深层次考验着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收入开源能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比上年增加478万人。结合今年农民工返乡大形势,您认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产业布局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青觉:随着我国历史性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个全面脱贫的“后半篇文章”也有了更多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而通过与一些农民朋友的交流,我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种植的效益还不是很明显,农民一年到头很辛苦,经济效益却不高,这一方面源于规模小、项目少、投入多、市场对接不畅、机械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源于产业政策不够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对农民的有效引导,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高涨。如何把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实现农民高质量就业创业,这些问题和难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还要看产业。结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到一些农村调研的思考,我认为要聚焦乡村振兴,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改革创新,多管齐下盘活乡村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在促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释放农村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把农业农村农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巨大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一要抓产业融合。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对脱贫地区还要继续加强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二要抓县域产业。要以县域为中心,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做强县域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三要抓商业体系。要发挥商业辐射带动、服务产业作用,通过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快递进村”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等举措,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四要抓农民就业创业。现在,返乡农民工增多,实现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广大农民工是城市建设者,更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在就业上,要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在创业上,要保障农民工在家乡的土地权益,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动农民更好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