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报道  留住千年古寨的“根”与“魂”

发布时间: 2022-07-18 09:1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郭海瑾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本报记者 郭海瑾 石头路、石头房、石头碾子、石头缸……这是一座全部与石头有关的村寨,因坐落于群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因形而名“瓮座”;又因寨子后面有一个小水塘,山高水高,汉语译为“高荡”,故此而得名。

7月2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组来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高荡村,千年古寨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高荡,就像走进‘石头的海洋’。”随着镇宁县宁西街道政协联络委驻高荡村干部罗颖佳的引导,委员们来到了高荡布依民俗陈列馆。据介绍,这座村史馆是由镇宁县政协原主席杨之斌牵头修建,馆内收藏了3000多件布依民俗物品,都是来自镇宁各界政协委员的捐赠。

委员们仔细了解高荡村的历史沿革及风土人情,在一个民俗物品展馆——乡村厨房里停了下来。

“这个厨房展很生动,也很真实。它保存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缱绻乡愁。”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忍不住说道。

“通过这些物品,可见当地的民俗文化,可见当地人们的审美表现,可见这座千年古寨的历史文脉传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说。

走出陈列馆,经过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蛙声连天。“这是高荡村一景。春天,金黄色的油菜花招蜂引蝶;秋天,金黄的稻浪随风起拂;冬天,碧绿的蔬菜生机盎然。春夏秋冬各呈一景。”罗颖佳介绍。

“农耕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钱小芊说。

“布依族是一个崇尚农耕文化的民族,为了传承农耕文化,市县政协委员们提议保留这片土地作为研学农技的基地,现在这里已经是高荡村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了。”罗颖佳介绍。

不多时,委员们来到了寨内广场。这是古寨的中心地带——铜鼓坪,是寨里人庆祝节日的场所,也是群众聊天休闲、传递信息、互通有无的地方。当天是六月初四,广场上聚满了人,这是布依族的姑娘们为迎接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六月六而进行的歌舞活动。

“‘六月六’当天,村民们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以表达期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情。男女老少盛装艳服,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委员们一边跟随解说员的介绍,一边穿过寨内拱门,进入古寨巷道。

“满眼都是石头墙、石头顶,全是石板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胡纪源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堪称天人合一之境。

据了解,这片古建筑群是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石板房成为古寨最大的特色,这就形成了贵州的一大奇观——“贵州真奇怪,石头当瓦盖”。为了使这些村寨得到保护和利用,高荡村摒弃了“拆旧建新”“守旧住旧”的保护发展模式,由县政协牵头,制定了高荡村保护发展规划,通过新建集中安置点的方式,在古村落之外选址集中安置村民、建立新居。在县各界政协委员的建议下,已完成了66户民居外立面改造和25户民居内部民宿改造,留下老房充公,通过合理开发,实现发展保护。

“这里不仅大气磅礴,而且接地气,有人气。”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副院长林野感慨,既养眼,又养心,也养肺。

北京工业大学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华东也认为:“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厚重。他们利用这些优势,在传承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文促旅,以旅促收,是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子。”

“这一路走来,内容丰富。了解了古寨的历史,看到了这里的民风人情,还有改造后现代式的民宿民居,以及到访的游客、作画的师生……”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修福金说,可以看出,他们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千年古寨也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既守住了这座千年布依传统村落的‘根’与‘魂’,也倾注了新时代的‘气’和‘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副主任、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也有同感。

委员们一路穿村走寨,在高荡既有穿越千年时空的感悟,又有回归自然的放松情怀,在时空变幻中沉静心情,思索传统村落的前行之路。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