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宁:大学点燃的理想激励着我的一生

发布时间: 2022-07-15 09:3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施大宁委员:大学点燃的理想激励着我的一生

施大宁,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做访问研究;2000年在香港大学访学;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学习

他自述,大学里树立的人生理想和精气神儿在自己身上一直燃烧着。因此,他认为,大学教育要给年轻人以信心、希望和力量。

我的大学:充满理想的80年代

我是1980年读的大学。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怀念80年代”的说法。对此,我非常能够理解。因为20世纪80年代确实是激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情怀、充满包容,也自由奔放的年代。我想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来对我的大学时期所处的80年代做一个总结:那个时候“文革”已经结束,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在人们的感觉中,我国的发展前途无限、前景光明;在政治上也迎来了春天。

那时期的年轻人,喜欢去读点哲学、谈谈文学。那时候,我虽然年龄不大,也会去读一读,比如说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虽然读得不是很懂,但还是有一些收获。对于文学,我则更加痴迷。我那时候学物理专业,但是每个星期三下午一定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看各种杂志和一些优秀的小说。当时名家的小说很受欢迎,去图书馆借书得排很长的队。记得有一次我想借钱钟书的《围城》,等了将近半年才借到。还有就是金庸的小说,记得我看的金庸的第一本小说是《书剑恩仇录》。为了抢时间,常常站在宿舍集体卫生间的门口,在灯光下看了整整一夜,一口气儿读完。这些小说为我认识与了解社会以及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精神食粮。

我现在也会和年轻人讲:你们在读书之余,要去读一些当代文学,这些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

80年代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是,女排拿了世界杯的冠军。当时全国上下兴起的女排精神与振兴中华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因此,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有一种豪情、一种志向、一种精神:就是要读书成才,要奉献社会、贡献祖国。虽然那个时期大家读书的条件都很艰苦,但读书的热情和心中的追求都很高。

当时,很多青年人以科学家为偶像,我自己也是如此。由于我学的是物理,我也希望我有一天能报效祖国。因此,在大学期间,我十分勤奋,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我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做了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毕业设计。因为要用到大学期间没有学习过的微积分几何知识,所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最终,这个研究有了成果,并在我毕业的时候发表在苏州大学的学报上——大学期间发表论文,这在1984年还算是挺自豪的事情。后来,这个工作还被北京大学的老师写进研究型教学的教材《电磁学专题研究》一书中。即使现在来看,如果要我在我发表的近200篇的论文当中选10篇代表作的话,我还是会把这篇文章选在第一位: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年轻时候做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种敢于拼搏以实现人生理想和昂扬的精气神儿在我自己身上一直延续着。在后来的硕士、博士、出国留学等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我的志向一直是当老师,去当一个“好老师”。这既有我的个人情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使命感使然。首先,我觉得当老师自己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必须要去不断地学习,而这会给我一种持续向上的动力。其次,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精神传递给年轻的下一代,而教育就是师生之间彼此影响的一场幸福的人生体验。再次,当老师可以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可以让我在与年轻人一同成长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另外,我想谈一谈我的留学经历,因为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除去时间较短的出国访学经历,我有三次在国外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这些留学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并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当时的90年代,国内的大学能做到文理交融的并不多,理科生和文科生的课程大不相同,甚至泾渭分明。但在一次访学中,我看到有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研究成果,这让我意识到,理科生必须学文科生课程,文科生必须修理科生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又可以了解科学之美、艺术之美,并能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于是,回国后我就下决心动手去做这件事情。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成功地开设了“物理与艺术”的创新性课程,还出版了教材,得到李政道、杨叔子等专家的高度肯定,在业内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大学更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培养

朱熹说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学之学在于“道”,我跟同学们讲所谓的“道”,是指“大学要去追求宇宙的本体、人生的境界”等重大问题。因此,大学教育要给人以信心,要给人以希望,要给人以力量。一个国家有了好的大学教育,民族才有希望。大学是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最关键的地方,即让孩子们成为能够适应与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年轻人要格外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努力学习的同时增长见识、培养品德,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情怀的社会开拓者。

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我们这一辈的人不应该过多用我们那一代的思想观念去批评当代的年轻人;相反,我们应该多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当代青年的学识、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眼界、创新创业的意识、追求平等独立的责任感,包括选择、规划生活方式的能力等都超越我们这一代。我们要善于去教育与引导他们,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已经积累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走得更好。因此,我觉得大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过程和方法,更要注意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培养,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

最后,我送给年轻朋友们16个字:“敬畏自然,感恩社会,珍惜家人,善待自己。”。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