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孚:加快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7-14 09:45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郭继孚委员:加快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途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交通进入以零碳为核心、交通能源深度转型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交通领域面向绿色低碳发展开展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可归纳为“3个结构优化”+“1个创新”,即出行结构优化、运输结构优化、车辆结构优化和运输组织与服务模式创新。

谈及运输组织与服务模式创新时,郭继孚分析称,结合数字经济以及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实践运输组织与服务模式创新,例如以提升全出行链服务体验为核心,建立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出行一体化规划、公共交通拥挤度查询、未来用时查询等服务。北京还创新性提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

在郭继孚看来,需重点关注或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电供给问题。新能源汽车虽然在终端使用实现了零碳排放,但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零碳,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电力生产端的排放问题,提高绿电、绿氢的供给。二是电网负荷问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革命性挑战。三是终端充电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省心省力省钱”的充电服务,真正解决新能源汽车使用者的“充电难”问题。四是能源安全问题。交通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安全供给和使用是一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未来交通进入到全面电动化时期,一方面在源头供给上存在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在终端消费环节,车辆补能场景日益复杂,超充、换电等技术仍不够成熟,氢能高压储运技术也并不完善。

那么,交通行业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郭继孚指出,科技革新是我们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同时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在交通领域,技术创新非常多,我们可以探讨四个方向:动力电池类、车载储能类、能源补给类、模式融合类。特别是模式融合类,它是基于大数据的出行仿真技术、供需匹配技术、预约技术、碳排放精准统计监测与分析技术等,促进“MaaS+一体化预约”及绿色出行碳普惠在更大范围的落地应用,解决交通运行模式与新能源体系深度融合的问题。

“交通能源体系目前正处于深度结构调整期,多种能源并行和新能源比例快速提升是主要特征。可思考的点很多,需做好新能源成长与现有化石能源利用的有效衔接。”对此,郭继孚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当前阶段,需要统一规划,建立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在数据信息层面深度协同。掌握需求变化的交通运输部门、掌握用地情况的规划部门、掌握能源情况的发改部门及掌握建站情况的城管市政部门,建立紧密的协同联动机制,综合考量,做城市群-市域-行政区-园区-街道等多层级规划,并推动落地。二是资源共享,加快标准引领,鼓励新、旧能源补给设施共存合建。以北京为例,目前有1000余个加油站,庞大体量的能源基础设施腾退不会一步到位,在保证供给安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以标准为引领,鼓励加油、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的合建,加快有限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流通。三是数智赋能,建设“新基建”,以服务为导向,形成真正的新型一体化服务。借助科技手段,推进能源补给的“统建统服”,有序协同需求侧和供给侧,形成智能、有序、统一化充电设施建设模式和优质、便捷的统一化充电服务模式,解决充电难、加氢难的社会“痛点”,让新能源车用户获得“省心、省时、省钱”的充电服务新体验。四是广深结合,基于地方实践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和普惠体系。在“双碳”目标下,建议各大城市加快构建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解决交通碳排放基线精细化盘查、排放规律精准捕捉、需求趋势预测以及政策工具箱设计等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国建设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突破交通领域个人碳排放精准计量核验难的问题。建议基于诸如北京已经开发形成的低碳出行方法学和绿色出行碳普惠的良好实践,进一步探索上升为全国适用标准的可能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和普惠体系。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