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0个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已形成完善的全国性保护体系,并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但由于传统工艺种类、数量众多,传承情况差别巨大等原因,各地和相关单位及人员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利用,尤其是创新上易出现各种问题。
有些地方忽视了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传统工艺项目、传承困难与传承情况好的项目同等对待。结果,一些地区出现了把传承都很困难、现有市场空间很小的传统工艺产品当作本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产业进行发展的现象。为此,《通知》在“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中首先强调“推动项目分类施策”,提出开展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评估,加强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督促制定针对性项目保护传承规划等。
还有的地方假借创新的名义制造“不真”的传统工艺产品。长时间以来,用现代技术制造仿传统工艺的产品却自称是传统工艺创新产品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机器雕刻的产品宣称是传统工艺手工雕刻的产品;机器纺织的产品宣称是传统工艺手工纺织的产品;化工合成漆制作的产品宣称是传统天然大漆制作的产品;仿真的合成材料宣称是珠宝玉石材质等移花接木、偷工减料的做法已是常见。这样的做法表面上使这些传统工艺产品可以低价销售,实际上把人们对于真正传统工艺产品的认识引向了误区,同时,对真正的传统工艺产品市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此外,还存在两种设计问题。一种是普遍设计水平低:缺乏现代设计,更缺乏既符合传承要求,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设计。另一种是设计者缺乏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常识,例如乱用传统工艺产品的纹饰,在产品的纹饰上出现了“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喜丧颠倒等现象,让人哭笑不得。
目前来看,造成传统工艺的传承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应用场景消失,比如随着更适合现代生产生活环境的现代服装的普及,很多地区民族传统工艺制作的刺绣、编织服装产品的应用和穿着场景逐渐减少。再如随着现代人低糖、低盐、低脂饮食方式的普及,一些传统工艺制作的高糖、高盐、高脂的“重口味”食品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应用场景消失,相应的传统工艺产品便只能博得少数人,甚至只有研究人员的关注。
其次是缺乏创新。一种是把创新理解成工艺的创新,如此,传统工艺就成了现代工艺。另一种是把创新简单理解为换个造型,于是瓶改罐、罐改瓶、瓷瓶画改成瓷板画的现象频现。这两种“创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最后是缺乏营销。传统的门店销售、展会销售、现代的直播销售等是当下传统工艺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这些推销式销售使传统工艺产品沦为普通商品,导致了从顾客需求角度出发的、有针对性开发的、全面营销的传统工艺产品的缺乏。
那些传承情况较好的传统工艺产品均是市场空间大,且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因此,对于肩负着传承重任,又存在传承中遇到困难的传统工艺产品而言,有三种发展路径可以尝试。
路径一,属于“非遗”传承保护项目,然而却在各种现代场景中均极难应用的传统工艺产品,要在有关部门“真金白银”的支持下实现传承与保护。即使是当下流行的生产性的、传承情况较好的传统工艺产品,也应严格按照传统技艺,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制作,从而实现传承。短期内有市场不代表永远有市场,尤其对于“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路径二是创新开发应用于现代生活的传统工艺新产品。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天然材料和手工技艺。在利用传统工艺创新开发产品时,要以服务现代生活为导向,以手工为核心的制作方法,以天然材料为原料,制造适用于现代生活的传统工艺产品。例如采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手工技艺制造的木制家具,造型时尚,符合当代人生活需要,深受欢迎。
路径三是开发具有传统工艺元素和传统工艺主题的产品。此类产品本身并不属于传统工艺产品,而是利用传统工艺的要素开发的,通过展现传统工艺之美助力传统工艺产品价值的提升,具有传统工艺意境的产品,也可以称之为“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品”。对于设计者而言,此类产品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需要传承人、传习人、相关企业和有关部门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全面了解、理解传统工艺,落实针对性的政策和对策,放下对市场的误解和偏见,为现代生活服务,让传统成为时尚,如此才能令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