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阔的野外,矗立着一座座高压电线铁塔。方美芳在这里一边操纵着无人机,一边说:“这些电网将电送进千家万户,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它们不出岔子!”
1971年出生的方美芳是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丹阳市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中心配电运检技术工作人员,已经在供电一线奋斗了34个年头。无人机巡检,是她掌握的一门新技能。2021年2月,丹阳市供电公司着手打造无人机巡检团队。同年4月,方美芳和年轻人一起报名,到连云港接受无人机课程培训。30名学员中,除了方美芳,其他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她是年龄最大的,也是最刻苦的。1个月时间里,她白天在户外接受操作培训,晚上回房间要背1000多道题。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无人机驾驶证。“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喜欢学习,我可不能掉队。”她笑着说。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的老职工,她大半辈子都在和新技术打交道。在她看来,新技术就意味着能够让同事们更省时、更高效地保障辖区居民用电。
方美芳是丹阳市延陵镇杨庄大队北头村人。父亲是一名老电工,每当父亲帮助村民解决了用电的困难后,方美芳总能看到村民们满脸的笑容,听到说不完的感谢。
从那时起,方美芳的心里就埋下了要当电力工人的种子。1988年,17岁的她如愿进入丹阳市供电局工作。入职后,她被分到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高压电气试验班。
当时方美芳只有初中文化,对于电力工作几乎是零基础,却要检测供电设备,每天面对许多仪器、仪表。怎么办?“笨鸟先飞!”她就从最基础的拧螺丝、接线学起。白天听老师傅传授经验,一点点记下来。到了晚上,再翻书钻研。不到1年时间,她的笔记就记满了3大本。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方美芳非常珍惜每次现场见习的机会。她经常和老师傅们一起冒着风雨,蹲在颠簸的大卡车车斗里,一手抓栏杆、一手扶设备。她爬过无数满是污水的电缆沟、用坏了数不清的工具刀……
不到1年时间,方美芳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内行人,变成同事们口中的“方工”。
1993年,丹阳市供电局组建变电综合班。方美芳主动报名参加,干起电缆工这个“男人活”。面对苦、脏、累,方美芳比男人还爷们儿。电缆井里有很多淤积脏污,气味刺鼻,常常男同事还没缓过神来,她就第一个跳进去了。
方美芳每天打交道的电缆,跟她的手臂一样粗。干活儿时,身上、衣服上蹭的都是油污,手指也累红肿了。家人几次劝说方美芳换个轻松岗位,但她说:“劳动哪有轻松的?我就是靠着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才觉得踏实。”
参加工作30余年间,方美芳参与了镇江市1000余千米长电缆入地敷设、安装电缆头超过8000个,从未发生因施工安装导致的电力故障。
她还一直坚持学习、创新。电缆头制作是影响电缆绝缘性能和安全运行的关键工序,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2006年起,方美芳就开始思考缩短电缆头制作时长的办法。
仅剥电缆半导电层这一工序,方美芳就进行过上千次试验,最终形成采用了“4毫米厚直型玻璃片、以15度角刮剥”的方法。
经过一次次改进,她将电缆头制作时长从一般的两三个小时压缩到40分钟,节约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在电力施工现场,接地线挂接不到位或漏挂、漏拆的问题时有发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21年年初,方美芳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始了“智能接地线”科技项目攻关,经过一遍遍现场试验,最终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该项目在传统接地线设备上嵌入芯片,将三相接地线挂接情况,以5G传输手段高效稳定地上传后台,以实现信息采集、分析和安全告警。
同时,方美芳还尽心尽力培养年轻技术能手。2010年,方美芳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她把自己的20本工作心得体会,分享给年轻的团队成员。
10余年来,她和团队成员开展“电缆抱箍及夹具研制”等项目攻关研究,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其中,20多项成果获得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如今,看到电网“越织越密”,方美芳的心里美滋滋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90后、00后可以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把电网事业越做越强,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