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绿色低碳生活 绿色小举动连接“双碳”大目标

发布时间: 2022-06-30 09:5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王菡娟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本报记者 王菡娟“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合理使用家用电器,使用节能的材料与设备;做好家庭的垃圾分类……”这些看着不起眼的生活小细节,和实现“双碳”目标有什么关系?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

在围绕“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将目光投向了“绿色低碳生活”,在他们看来,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变革,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最直接的路径。应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减碳的良好风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排放与私人家庭活动有关

看电视会造成多少碳排放量?做一顿饭、用一吨水又会为温室效应“贡献多少力量”?

“不知道,没想过,应该没多少,可以忽略不计吧?”“还是应该以工业减排为主吧?”面对记者的随机的采访,很多人都表示,虽然知道要绿色生活、低碳出行,但对于家庭生活所造成的碳排放并无概念。

实际上,联合国环境署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须包括私营部门和个人消费行为的改变。如果采用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法计算,全球约2/3的碳排放都与家庭排放有关。

无疑,居民生活消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看起来高大上的“双碳”目标,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有研究机构做过这样的计算:“家庭用电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耗电度数乘以0.785;家用天然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天然气使用度数乘以0.19;家用自来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自来水使用度数乘以0.91;开车出行,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油耗数乘以2.7。”

“中科院有关研究指出,我国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已达53%。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全国政协常委舒晓琴说。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公民低碳消费、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不少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配套政策文件。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部署“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等。

“但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还有待增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自身生活关系的认知还不够明晰,尚未形成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舒晓琴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也坦言,由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涉及范围较广,涵盖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加之居民长期以来的传统消费理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仍面临重重挑战,任重而道远。

■ 推进绿色低碳生活示范

作为居民来说,绿色低碳生活该从何做起?

“如减少某些方面的消费,少买衣服,少用洗衣粉,减少装修材料用量,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少用电梯、电视;避免粮食浪费,合理使用家用电器,使用节能的材料与设备;做好家庭的垃圾分类,绿色公交出行等。倡导消费低碳或零碳产品,通过消费促进生产。”朱永新给出了具体建议。

此前,曾有人这样算过一笔账: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排约0.218千克;少开空调1小时减排约0.621千克;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约0.2千克;熄灯一小时,少用一度电,减排约0.785千克;回收一吨废纸可少砍17棵大树……

这些细微的生活习惯,都会悄然影响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除了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习惯之外,朱永新还认为应该编制颁布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或绿色低碳生活指南,将低碳行为指导落实到生活中可执行的层面,使居民了解绿色低碳生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基本方法。

舒晓琴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积极宣传绿色生活科学方法,探索开展个人碳积分排名,低碳生活自愿承诺,引导群众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绿色低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也有常委建议,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环保意识。同时,发挥政府宣教职能,倡导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示范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对此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为了呼吁公众关注塑料污染,循环使用塑料制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专门研发了塑料循环地图。塑料循环地图中包含了生产端企业、消费端的门店以及塑料的回收与处置企业,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2.4万家塑料生产企业,超过2.2万家的塑料回收企业以及2300家左右的塑料处置相关企业。

“相关机构可以在地图中更新各自机构的信息,填报减塑行动案例,消费端门店还可以展示其提供的减塑服务内容。个人用户则可以通过地图查询相关企业的环境表现,开展机构减塑行动的观察,发现优秀的减塑行动案例并对于相关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IPE)创始人兼主任马军说。

“欢迎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塑料循环地图、参与全民减塑打卡活动,共同提升全社会对于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并积极开展行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处处长满娟表示。

■ 绿色生活方式不能仅靠公民“自觉”

但委员们也同时表示,低碳生活的形成不能仅仅靠公民“自觉”,更需要政策来引导鼓励。

“要加快研制适用于我国国情并可融入到主要生活要素领域的绿色生活方式标准和规范,让居民切实了解绿色生活具体样式,使绿色生活方式有据可依。”朱永新说。

朱永新还建议,对于涉及链接不同生活要素上下游的企业,应加大绿色商品和服务标准的制定,扫除伪‘绿色’现象,增加公众对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增加绿色消费信心。将不同领域绿色消费目标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循序渐进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发展。

“持续加大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对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绿色公共投资力度,完善有利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高效回收循环利用设施和便捷公共交通系统设施等。”朱永新说。

加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监测和评估也必不可少。建立衣、食、住、行、游等生活领域的绿色消费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推动各地建立不良消费行为的信息披露平台。

“研究表明,只要在居民的电费账单上附上本人与所在社区其他居民的用电情况的对比,向消费者实时报告用能情况,就可以促进节能行为。”朱永新说。

民进中央则建议,创新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和智慧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精准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手机App、微信、客户端等软件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调动居民和企业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宣传推广智能自助回收设备和“互联网+”创新回收模式。

■ 低碳教育进校园

“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须先行。”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说,坚持从小抓起,加强基础教育。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科学的“双碳”理念要“从娃娃抓起”。

刘晓庄建议将“双碳”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中适当融入“双碳”内容,精心培育一批具备生态理念和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刘晓庄特别提到了“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中庸致和、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他看来,更应该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熏陶,懂得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道理。

朱永新也建议:学校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典范。应深入开展低碳教育,强化青少年的节约意识和绿色低碳理念。

“要在我国全面开展‘双碳’教育,普及‘双碳’知识,切实增强全民对‘双碳’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把‘两山’‘双碳’理念植根于心、付诸于行,以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保障‘双碳’行动‘不偏向、不走样’,推动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刘晓庄说。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朱永新说。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