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20年来,在二级军士长侯长岭眼中,最壮美的景象莫过于导弹腾空而起,喷射着亮丽的尾焰划破天际。“与发射车并肩作战,看烈焰腾空,护万家灯火,这就是我们的幸福。”侯长岭说。
这些年,侯长岭先后12次参加重大演训发射任务,安全保障上千次操作训练,排除装备故障和事故隐患600余起,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侯长岭有时开玩笑说,自己和导弹发射车相处的时间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他和战友为发射车取了不同的绰号,“对我们来说,这些老伙计都是有生命的。”
但刚参军时,他并没有机会接触导弹发射车。那时他在警卫连当警卫班长,每次参加演训,他的任务就是警戒站岗,远远地看着导弹竖在发射架上,他总是心潮澎湃,无限向往。
“我要亲手把导弹送上蓝天。”怀揣着这个梦想,侯长岭坚定地报考了火箭军士官学校导弹专业,毕业时,他的专业总评第一,还荣立了三等功。
为了成为一名“金牌号手”,侯长岭把几十张、每张长达数米的专业原理图熟记于心,并记录了17本学习笔记。许多战友都忘不了看到侯长岭30万字学习笔记时的震撼。战友钱新华说,侯长岭的笔记是“百科全书”,小到一个电路、一个阀件,大到任务过程中的想法、思路,他都悉数记下,“单单参加演训任务时的注意事项清单,就有90多页。”
除了自己的岗位,侯长岭还努力熟悉导弹发射车的全部号位,“如果战友牺牲了,要一个人也能把导弹发射出去”。如今,他已经具备两型导弹发射车的全岗操作能力。
2013年的一次高原实弹发射任务中,当发射车占领阵地、导弹起竖后,发射筒底部的4条支腿无法正常伸出,发射流程不得不中止。现场负责技术把关的侯长岭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假如不调整导弹状态直接排除故障,会有很大风险;但调整导弹状态后再排除故障,用时太久会导致导弹无法准时发射。
侯长岭果断钻到发射筒下,仔细查找故障部位,精准定位故障点。最终,所有故障在6分钟内顺利排除,导弹腾飞升空,准确命中目标。从那以后,侯长岭“士兵专家”的称号就传开了。
这位火箭军某旅的发射班长曾有机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空旷的戈壁滩上,见证历史的东方红发射塔架巍然耸立着,水泥场坪上被烈焰烧焦的印记依稀可见,不远处狭小的地下控制室里,侯长岭看到了当年张贴的“自力更生”“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等标语。
“瞻仰这些旧址,一下子就感觉重任在肩。”侯长岭想,“我们一定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2018年年底,单位装备迎来换型,但年满服役期的侯长岭也走到了军旅生涯的十字路口,他婉拒多家科研厂商的高薪邀请,毫不犹豫地向组织递交了留队申请书,并争取到首批跟岗见学的机会,成为某新型导弹专业的先训骨干。
那段时间,侯长岭吃在战位、住在库房,没日没夜地钻研厂家提供的几百本专业资料和几十张原理图。几个月后,侯长岭编写出多本急需的教学参考资料,参与设计制作了某模拟发射装置和仿真操作系统。新装备实弹发射前,他仔细查验每个部件,发现并处理了多处细节问题,厂家技术人员称赞他“技术过硬”“心细如发”。
“一个人强不算强,能带出更多人那才是真的强。”在不少战友看来,曾被评为火箭军“百名好班长”的侯长岭带兵也有一套。他带的很多新兵,如今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金牌号手”。
战士李元林原本打算在义务兵役期满后退役回家,但在侯长岭的影响下,一直干到了第九年,他说:“是侯班长坚定了我在部队创事业的决心。”
今年年初,侯长岭所在营接到命令率先进入导弹值班任务状态,全营官兵闻令而动。李元林春节回家登记结婚的计划不得不推迟。作为班长的侯长岭第一时间向连队报告情况,经过大家精心策划,在任务一线为李元林和妻子徐月花举行了一场“战地”婚礼。
“只有平时情同手足,战时才能生死相依。”数月前,单位接到实弹发射任务,侯长岭和战友们又一次走上发射场,圆满取得“一日双发”“发发命中”的傲人战绩。
“10多年来,我其实只干了‘做好导弹操作号手’这一件事。”侯长岭说。
侯长岭经常会跟战友讲起他第一次看到导弹发射的场景。那是2003年的一天,他作为警卫连的一员随队将导弹押运至发射点后,在距离发射地5公里的哨点站岗。当数十吨的导弹喷射出炫目的烈焰直刺苍穹,尾焰与空气摩擦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脚下的黄土和沙砾都在颤动。
侯长岭被这一“地动山摇”的场景深深震撼,就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导弹事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