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筑工人,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恐怕都是一个个年富力强、黝黑精瘦的身影。然而,随着行业与时局的变化,工地里的实际情况,早已开始逐渐偏离公众的既有印象。近日,《光明日报》发文称:建筑工人不仅在变少,而且在变老。来自呼和浩特的一则统计数据显示:在从事建筑、装修的群体中,30岁以下的从业者仅占15%,50岁以上的则占到近43%。据另一项统计,从2007年到2017年,建筑业一线工人平均年龄10年间增加了10岁。
如今,穿行在工地里、站在脚手架上、操作着塔吊重机的“主力”,已经是一张张日渐生出皱纹的面孔。他们中的不少人,从青年干到中年、又一路干到老年。在某种意义上,建筑工人并没有“大换血”——他们只是在工地里变老了。但对一个行业而言,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恰恰说明建筑工人这一职业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导致人员流动不畅,因此才会面临“用工难”,以及现存从业者在未来的“养老难”。
要回答“今天年轻人为什么不干建筑”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过去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干建筑?答案并不复杂。只要愿意卖力气,干建筑没有什么门槛,相对而言也比较挣钱。21世纪初,有数据显示:城市建筑工人的平均收入超过了不少“白领”,在更早之前,人们很难想象,一份没有学历门槛的体力工作,能让进城务工人员比坐办公室的“城里人”赚的还多。这份工作虽然相当辛苦,存在安全风险,在社会上也会遭遇一些偏见,但对打工者而言,大体还是一份“高性价比”的工作。相比于上升空间有限、缺乏长期保障这些负面因素,直观的收入对他们吸引力更大,这也正是建筑工人大军急剧膨胀的原因。
建筑工人队伍的扩张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与当时的城市建设大潮紧密相连。支撑这个行业发出相对高薪的,既不是雇主的主观意愿,也不是工人的从业热情,而是城市急速扩张更新、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制造的强劲劳动力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平稳放缓,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新建建筑规模明显不如从前,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也被压减。这自然使得建筑行业的薪酬条件无法保持过去的竞争力,反而出现工人需求越萎缩、“用工荒”越严重的倒挂现象。
此外,原来可能选择建筑行业的年轻人现在拥有更多其他选择,也是他们不再青睐工地的理由之一。随着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送快递、送外卖、搞直播……都为年轻人提供了收入未必低,但相对不那么辛苦、危险的替代岗位。这时,建筑行业的“主力”,自然只能是那些干惯了建筑、较难转型的老工人。
发生在工地里的“老龄化”现象,不仅给行业造成了严峻挑战,让人们不由得担心高龄工人退出职场后谁来修路造楼的问题,也让这些工人的个体命运充满不确定性。众所周知,建筑工人鲜有人与雇主签署长期合同。他们的养老怎么办?会不会“老无所依”?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新世纪的建设者无疑会被亏欠。
市场经济之下,职业选择是自由的。要让年轻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建筑工地上,提高待遇、强化保障是唯一的选择。高速发展的社会,无疑仍需要更高质量、更安全的建筑,这就需要建筑开发商提高行业水准,让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同步跟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千千万万名普通工人的劳动,撑起了中国过去几十年里的“经济奇迹”,而今天,我们也应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让工人充分享受发展红利,拥有更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完善的职业生涯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