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这一轮疫情之前,提起导师,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紧张与压力。长长的书单、严格的要求,一次次修改又一次次被打回重写,讨论学术问题时一针见血的“回怼”,这些画面,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导师,似乎一直是严格、严厉、严肃的代名词。
如今,当同学们之间再次谈论起自己的导师,我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还好”——还好有我导师,不然我就没饭吃了;还好我导帮忙,不然我真的完不成毕业论文了;我太emo(郁闷)了,还好导师一直帮我们疏解情绪、排忧解难……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们学校从3月13日晚上8点启动了校园准封闭管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大门缓缓关上的时候,无数同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数着一秒一秒的倒计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相信我们的复杂情绪是可以通感的,那是对病毒来袭的紧张、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一段时间里学业、生活、心态的迷茫。
我的一位学姐,今年6月份就要毕业了。原以为封校这段时间可以“闭关”写论文,却遇到了瓶颈。不仅在理论层面绕进了迷宫中,而且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之前设计的调研都无法实际推行。
还好,导师主动联系了她,在了解情况后,不仅连续多天与她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电话交流,了解进度,指点迷津;还帮她联系到了相关人员,通过线上访谈的方式,完成了调研。“平日里常常因为论文写得不好、书看得不透而被导师骂得狗血淋头,现在想想,他对我的所有严厉竟然都这么可爱。”
住在校外的专业硕士同学,对于“导师”二字的温暖与分量,感受得更加深刻。有一位同学,平日里吃惯了食堂和外卖,突然遇到封闭生活,顿时手足无措。好在,导师像是预料到了这一切,不仅把自己总结许久的线上抢菜小技巧“传授”给了他,还赶紧开车给他送去了肉、菜、蛋、口罩、酒精等物资。
得知他并不会做饭后,师母直接开了微信视频,一步一步教他什么时候倒油,什么时候下菜,放多少盐、多少糖,虽不能手把手,却也实现了“面对面”。对于父母远在农村老家的他来说,不仅感受到了师生情,更感受到了亲情。“那一刻,我觉得叫老师已经不足以表达我的情感了,真的很想叫一声‘师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几位理工科的同学,因为“封校”而进不了实验室,想到之前的一切努力都要白费了,心情非常颓废。还好,为了不让学生的努力前功尽弃,他们的导师亲自上阵,自行“隔离”在实验室中。“真的既惊喜,又心疼。我们宁愿把之前的实验再从头做一遍,也不想看着老师每天这么辛苦,还要去帮我们完成实验。”
“日子很难,还好有诗”,这是一名同学在参加了导师组织的线上读诗会后说的话。原来,了解到大家因为疫情和封控而心情压抑之后,导师牵头组织了一场“云端交流会”,与学生们一起聊天、读诗,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在“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中,凝聚起了共克时艰的力量。
其实,在这些故事之外,我们学校的所有导师都在默默关注着自己学生的生活、学业、心态、未来,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或许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可以在任何一个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可能就是“患难见真情”吧。
师生情,是人类最质朴、最纯真的情感之一,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向我们证明,能帮助我们共克时艰、战胜病毒的,往往正是那些不言的深沉。此时此刻,只想对平时不苟言笑的导师说一声,谢谢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