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张周平:医教结合 加强视障儿童康复

发布时间: 2022-04-06 10:36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陈晶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走进电梯,楼层按键摸不出任何信息;到目的楼层后,没有任何语音播报;走出电梯,开关门也无任何提醒……患者小龙这种双眼先天发育不良、只能凭借微弱的光感去辨别昼夜的情况,并不罕见。据统计,目前我国视障群体数达1800万人左右,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23.5%。

“经过多年的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和融合教育工作的推进,我国对视障儿童康复的政策逐步完善,社会对儿童康复意识逐渐增强,视障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张周平向记者坦陈,目前视障儿童康复和融合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视障儿童早期诊断难。根据问卷调查,目前已诊断的视障儿童中,低视力儿童占视比超过一半,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和教育,将对提升未来生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遗憾的是,部分社区卫生院的婴儿保健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及时筛查出视力障碍儿童;国内只有极少数城市开设了低视力门诊,具有详细的眼部检查、视功能评估、验配多种类型助视器、进行适当视功能训练等功能,大部分城市中普通眼科门诊无法提供低视力患者诊断和康复治疗,视障儿童求医耗费的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较高,造成视障儿童早期诊断难。

视障儿童康复难。目前,低视力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多集中在眼科医疗机构,能够满足低视力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服务网络尚未建立,且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由于缺乏人才及长效管理机制,儿童低视力康复水平较低,影响低视力儿童家庭康复意愿。加之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辅具名录,低视力儿童辅助产品种类少、质量不高、价格昂贵,辅具补贴报销制度过于烦琐,导致部分家长逐渐失去耐心或因经济压力过大而放弃康复治疗,低视力儿童康复效果不佳。

视障儿童接受融合教育难。根据中国残联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部、班)104个,其中有盲人在校生1491人,规模偏小。在盲校等特殊教育机构中,低视力儿童接触社会机会少,社会适应能力较低。虽然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但各地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力度不统一,普通学校接受视力障碍儿童的意愿不高,已接受低视力儿童的普通学校,对低视力学生助视器的质量、验配、康复训练等严重不足,且针对低视力儿童所需的大字课本、大字试卷、大字练习册等教辅工具提供不足,考试延时服务申请难,均影响视力障碍儿童接受普通教育。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张周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是加强视障儿童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将儿童视力筛查纳入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范围,由社区儿童保健医生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障碍儿童。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在视力检查方面的应用,筛选符合专业要求、效果好的智能终端技术并推广,使全国各地儿童均能得到自动、快速、准确的视觉功能检测,缓解大部分地区低视力眼科门诊和专业眼科医生严重缺乏的问题。加强视力障碍症状、康复辅助技能和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为视障儿童家长给予指导,提升家长早期筛查和康复意识。

二是完善视障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加大视力康复师资培养力度,鼓励现有康复机构开设视障康复部,推进构建三级视障康复服务网络。加强跨学科协作,采用多学科整合的形式为低视力儿童评估和制定康复计划,开展视障儿童家长教育,将机构康复、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形成协同效果。制定残疾儿童辅具名录,鼓励企业生产适用于儿童的盲杖、低视力康复玩具等辅具,加大对低视力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助视器验配等补贴力度,简化辅具补贴申请流程,减轻视障儿童家庭经济压力,促进视障儿童参与康复和社会活动。

三是促进视障儿童与健全儿童的融合教育。成立融合教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残联和教育部门协调推进具体工作。在每个区/县涵盖每个教育阶段至少指定一所学校,作为发展融合教育的示范学校,接收视障儿童入学,加大对该所学校教师特殊教育理论、盲文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制定集体教育为主、个别教育为辅的教学计划,由残联帮助添置必备的辅助教具、学具、康复设施,为视障儿童提供友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视障儿童信息追踪体系,及时掌握视障儿童身体状况及入学需求,针对性提供技能培训和指导,加大对大字课本、大字练习册、大字新华字典等学习教辅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严格保障考试延时等特殊规定,确保视障儿童按需入学,着力保障视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