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沙鸣: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言中国 189

发布时间: 2022-04-02 15: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詹海涛

编者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本、最深层的纽带,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一级巡员骆沙鸣在给《建言中国》栏目来稿中建议,分级分期分批在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数量集中、形式和内容保存较完好的地区设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摘编如下(有删改)。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一级巡员骆沙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由各民族的历史交织融合而成的,也记录着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融合的历史轨迹。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体所创造并传承的文化,共同的记忆构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对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助力各民族和谐团结和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在当代关乎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是我们任重道远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基本、最深层的纽带,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繁荣发展是文化强国重要组成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义。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在于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生发空间的变迁,族群新生代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利益驱动下的民族文化开发过度商业化。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存在不同程度经济困境、社会组织困境、文化符号困境和风俗习惯式微困境,民族文化互动互融缺失导致乡村人情寡淡和文化竞争力下降,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减少和民族文化传承人乏人,城市化也不同程度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或异化,文化冲击导致村民缺乏文化自信。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开发碎片化、分散化。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资源有待深度研究开发。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议如下:

一、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社区学院,利用社区学院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持续性、社会资源利用性、受众参与的广泛性、传承文化实践性,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生态环境。以社区学院介入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学院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平台。在夯实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基础上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的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学院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积极性,使民族文化传承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紧密,唤醒少数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促使传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回归本质,承担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重任,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数字动画和数字建模等数字媒体技术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路径。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可编辑性、互动性、媒体集成性等特点更直观、更动态、更活性地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发挥作用。因为数字媒体艺术能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播更便捷、传承更活态、渠道更宽阔、时空更无限,所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可通过3D影院、4D影院、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必须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系统化整理、类别化归集、图文化展示。

三、制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文化人类学效果以及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传统发展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以工匠精神保护传承发展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为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聚合体、是该族群活态文化的真实反映,其应当真实展现当地村民的民族特性、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节庆以及民族智慧,形成差异化、多样化的村寨保护格局。也要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宗教经典这个民族文学艺术花海中的瑰丽奇葩,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丰富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要树立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理念,独具匠心、精益求精地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延续城乡历史文脉。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人和族群,要让民族文化传承成为生活生产的必须和自觉,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留住乡愁记忆。稳定的共同文化能形成稳定的城乡民众强大内聚力。所以要让民族文化艺术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内在依据,要让城乡深度融合从规划建设发展都留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五、为更好的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原生土壤和环境,可建立更多少数民族博物馆和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

六、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建议分级分期分批在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数量集中、形式和内容保存较完好的地区设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城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保护,让更多有情怀、懂技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让更多人体验并传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完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艺术的制度体系,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增强乡村凝聚力,如支持射弩、陀螺、民族武术、民族赛马、龙舟、摔跤等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共同体意识形成。

七、网络社群已成为传播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社群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八、尊重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精神图腾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和必然的选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具有群体创作性和个人传承性、民族传统性和时代特征性、鲜明地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而且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具有传承性、持续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很难确定其起止点,从保护民族瑰宝的角度,应修改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给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期限设为无限期。

九、建议加快以数字人文服务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利用的步伐和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数字传播速度。数字人文更强调图片和文字的排列组合,利用差异模型为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提供新的路径、通过虚拟重建和沉浸式仿真系统再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可视化数据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体验式导航和人文游戏制作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体验、通过广泛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学术社群使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来。(作者:骆沙鸣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一级巡员)

推荐阅读:

建言中国——热点中回应大政与民生 建言里激荡睿智和务实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