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广东省政协委员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1-21 14:08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林仪 揭春雁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1月19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如期而至。由于疫情缘故,今年大部分的港澳委员继续采取了“云端参会”的方式,但这并没有阻挡大家建言献策的热情。

眼下,尽快通关成了港区委员最为关心的事情。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为参加此次会议,专程提前21天从香港返回内地隔离,对于通关的体验更为深刻。“粤港两地碍于防疫措施差异与疫情状况,两地长期封关,人流受到出入境的限制,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进展缓慢。”

林至颖说,目前逗留广东省的港人超过50万,他们和家人的证件已陆续到期。但在粤港人不能在内地办事处递交身份证申请,而他们回港办证后,回广东时需要隔离,难以长时间放下工作。

“短期而言,粤港政府要协商特别防疫措施,灵活处理在粤港人的办证需要,维系粤港两地桥梁。长远而言,防疫隔离政策要考虑到粤港人员交流需求。”他建议,粤港两地需要为防疫形成“动态清零”的协作机制,保障两地市场要素的安全流通。为此,林至颖今年提交了《关于以粤港防疫合作为抓手,推进粤港之间社会深度融合的提案》。

从防疫合作的“小切口”,背后反映的是大数据对接、医疗资源共享等“大民生”。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常务副会长陈丹丹一直关注粤港澳健康大湾区的建设问题。她说,由于广东、香港、澳门在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医疗技术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疗资源跨境流动合作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健康湾区工作的推进,重点在于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和服务标准上的规则衔接。”陈丹丹建议,广东可以先行先试,在三地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上积极作为,探索促进粤港澳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路径和方法,为港澳居民在湾区内地城市看病就医提供便利;大湾区内地城市在人员资格认定方面与香港进行进一步的规则对接,大湾区统一区内各地方对香港医疗人才和机构的准入规定,设立“大湾区一站式服务点”,一次审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整体的区域性执业许可证。

“目前,香港法律对本地个人隐私数据的跨境转移具有严格的要求,需要高标准保安技术的配合。”陈丹丹建议,粤港政府合作建立大湾区内部的健康记录系统,做好法律、隐私、保安、网络安全等工作,在病人授权的前提下,内地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读取病人的健康记录。

医疗只是融合的一个方面,要写好这篇大文章,需要在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多个方面着墨,加快促进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

“广泛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将成为未来广东与香港互利合作的趋势。”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发表了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在新界北部发展“北部都会区”。省政协委员、富融银行董事长赖智明认为,北部都会区将强化广东与香港的合作纽带,实现跨地区科创“双循环”合作,构建“资本—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消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链,并发挥内向型优势在全球科创网络占据领先地位。

他建议,在目前深港传统经济带的基础上,升级深港口岸经济带,与北部都会区全面对接,构建“深圳南+香港北”,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基地。利用香港制度优势和深圳配套支援,在北部都会区构建创科自由港。在北部都会区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跨地域科技创新科技产业链发展。

交流是融合的基础。赖智明说:“过去两年在疫情下大湾区内跨境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建议把创科自由港列入不受通关限制范围。同时在区内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在疫情新常态下实现有序跨境人员流动。”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也一直关注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的问题,连续三年开展有关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意愿的调查。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说,目前阻碍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的困难主要是制度及文化差异、收入水平差异、未能掌握内地发展机遇等。“他们经常听到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处处,有着不少政策优惠,可是他们完全不清楚如何申请。在新冠疫情后,香港与内地的通关情况受到了影响。”

霍启山建议,发挥香港同乡社团作用,促进青年认识制度及文化差异;加强青年组织协助做好香港青年内地就业的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提供文体创业资源,指引青年内地发展机遇;对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定期开展重点调研。

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也指出,目前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的多元性和创新性仍不足,某些活动还停留在参观考察、研究讨论或娱乐层面,深层意义不足。他建议搭建恒常化交流及合作平台,加强港澳地区的推广工作,制定具有延伸性的交流机制,扩展交流活动纵深和创新。“粤港澳青年不但要见识到祖国繁荣昌盛的一面,也要体验到贫穷落后地方的不容易。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也是融入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