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月8日讯(记者 张宁锐)不想让灾害“任性妄为”,就得让城市更有“韧性”。6日,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张洪波对此深有共鸣,“我们是军人,从军人的角度看,城市的韧性建设至关重要。”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我们的身边也不是没发生过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难,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的问题,要想到前面,早做准备,系统布局。”张洪波委员认为,北京市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总体上考虑得比较周到。
记者了解,去年10月,北京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城市发展有空间、有余量、有弹性、有储备,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张洪波认为,韧性城市建设就是要由被动的应急响应转变为主动的规划调控。比起“应急响应机制”,韧性城市建设更显著的特点是系统性的“未雨绸缪”。张洪波强调,韧性城市建设尤其要重视抗瘫、抗毁的能力,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的保障能力,“比如城市受到重大灾害、巨大打击,老百姓的水、电使用出现问题,交通瘫痪,信号中断,如何快速恢复?这些方面的快速恢复能力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
张洪波举例,曾经的汶川地震,眼下的新冠疫情,都不同程度地暴露了我们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的脆弱面。“这些行业的韧性不强,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抑或战争,抗打击能力就弱,我们的社会就要吃大苦头。”
“我们作为军人,就是要准备打仗的,从打仗的角度看,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都是重要的能力。韧性城市建设就是提高抗打击能力。”虽然是和平年代,但世界并不太平,各方面风险、挑战复杂,张洪波呼吁,政府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的方面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也要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韧性,加强软的方面的建设,还要宣传、引导社会民众理解、配合、参与韧性城市的建设。
北京提出,韧性城市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张洪波很认可这样的工作原则,“弄懂韧性城市是什么之后,最关键的是怎么做,真正地干出结果,作出实效。”张洪波建议下一步要量化具体目标,确定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