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冬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新的生命力| 越百年 向复兴12

发布时间: 2021-12-06 10: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编者按】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各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期间,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连冬花特别为中国网议库研究室《越百年 向复兴——各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题专栏撰文,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源上属于两种不同路径的文化,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两种不同路径文化的相互结合,一定是深层次的内在结合,是彼此间的相互吸收和创造性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连冬花

以下为原文(有删改,原标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实践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际;二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里主要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来自欧洲,属于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从文化的角度看,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或类似性的思想观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共产主义理想等,与作为中华文化之源的《易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儒家追求的大同社会等不谋而合。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历史的和文化的土壤。毛泽东同志在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时,常常会以中华文化的形式加以表达。如毛泽东同志用中国传统社会的两点论亦称“两分法”对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简明、生动、通俗的解释说明;用“有的放矢”阐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等。习近平同志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民惟邦本”、“万物一体”、“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思想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等观点。[z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明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源上属于两种不同路径的文化,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两种不同路径文化的相互结合,一定是深层次的内在结合,是彼此间的相互吸收和创造性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机活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另一方面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价值的恒久性,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特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党和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正确方向,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中国奇迹和世界意义。

注: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专题:越百年 向复兴——各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