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夏“紫色名片”更加亮丽——政协委员提案聚焦宁夏“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9-27 08:31 | 来源: 华兴时报 | 作者: 束 蓉 马 军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贺兰山东麓有着国内外公认的风土优势,已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区、明星产区。为“十四五”期间更好促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宁夏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委员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业态+,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深耕文化 讲好宁夏葡萄酒故事

目前,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5万亩、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建成酒庄10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先后荣获千项国际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葡萄酒产业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据统计,近年赴宁外国游客中,超过一半的人是为葡萄酒而来。

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宁夏区委会提交《关于全面推动和促进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指出,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有可为,“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内外部融合程度低、葡萄酒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文化传播普及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弱等问题。”

民建宁夏区委会相关负责人言辞恳切,“要做大做强葡萄酒文化旅游,就要有扎根本地的深厚自然生态文化、历史人文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通常需要有品牌故事、独特个性及配套服务来体现。而目前多数新建酒庄缺乏文化的积淀和挖掘。部分酒庄凭借其国际获奖酒品牌的酿造工艺、品种价值、种植文化来进行文化传播,但受众有限,针对大众游客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普及并未受到重视和实践。”

提案指出,应重构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产业链,把文化旅游快速投入到葡萄酒等其他相关产业链发展中,通过制定葡萄酒旅游标准、加强贺兰山东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贺兰山东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多重功能和多重价值等措施,打造一批旅游酒庄,开发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以需求为核心,以服务为优势,讲好宁夏葡萄酒故事,拉动最终消费,促进贺兰山东麓一二三产业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加速转化走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为了进一步扶持葡萄酒产业链,打造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自治区工商联提交《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同样提到要将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腾飞发力点。

提案指出,我区应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域品牌价值。推进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化,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葡萄酒产业附加值,促进葡萄酒产业与特色农业、文化旅游、酒庄婚庆、种植基地体验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自治区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我区应紧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时机,由有关部门牵头引导实施、统一规划,在贺兰山东麓110国道沿线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段,完善水利、防洪、用电、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减少地下水的使用量,引导鼓励葡萄酒企业综合运用工艺改进、技术升级、装备更新等措施,提升葡萄酒产业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葡萄酒消费群体,针对主要消费群体精准实施宣传推广、广告投放,扩大“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影响力。在“市场销售”这个关键环节上精准定位,降低政策门槛,从销售链末端给予激励支持,拓宽宁夏葡萄酒线下营销渠道的同时,加快实现与电商经济、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融合营销,加速效益转化,打开多渠道销售的新路子。

树立品牌 为“紫色名片”增添含金量

在宁夏,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紫色名片”。为增加这张名片含金量,银川市政协委员马永明、洪凤鸣分别提交《加快银川市葡萄酒旅游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走品牌建设发展道路的提案》,建议将宁夏打造成具有“国际标准、宁夏特色”的永久性国际葡萄酒文化品牌,切实提升银川市国际影响力、促进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经济繁荣和对外合作交流。

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区葡萄产业在文化和三产融合方面不断突破瓶颈:银川市目前已建设完善了葡萄酒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以110国道为轴心的葡萄文化旅游景观长廊和贺兰金山、西夏镇北堡、永宁闽宁镇、农垦玉泉营四大葡萄产业集群。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打造为“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志辉源石酒庄等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张裕摩塞尔十五世等6家酒庄获评星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我区将进一步优化整合土地资源,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完善酒庄文化旅游功能,促进葡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精品酒庄旅游路线,做强“葡萄酒+”复合业态,助力“紫色名片”含金量不断提升。

(记者 束 蓉 马 军)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