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苏州9月26日讯 (记者 张宁锐) “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绵延3200公里,穿越2500个春秋的中国大运河,这首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壮丽史诗,近几年,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东风里,涤荡起愈加强劲的乐章。
9月25日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运博会),让现代大运河乐章再次泛起“动听的旋律”。
本届运博会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联合主办。俗话说“玄外听音”,为什么是江苏?从这组“动听的旋律”里能听到什么答案?
“低音和弦”的文化底色
凑巧,本次运博会的大幕正是从“大运河《交响组歌》”音乐会拉开,一段澎湃的演奏、几曲柔美的歌声,跨越时空的音乐深情释放“运河风情”和“江苏味道”。这是江南水乡天设地造的自然禀赋与典雅厚重的人文历史、社会演变共同铺就的底色。
为什么是江苏?第一个答案来了,——正是这份水韵江南饱浸历史文化的独特的、浓郁的“低音和弦”,让江苏在新时期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长袖善舞。
陆路交通和空中交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信息化的军事变革,让大运河百千年来漕运、军事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现在的大运河,“文化空间”的意义和价值某种意义上正在超越“地理空间”。
在文化空间腾挪必须要有基本的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江苏几乎占据了大运河全域的制高点:大运河流经江苏省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地级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1/2、遗产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3、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大运河留给江苏不可计数的堤、闸、桥、庙、河段、码头、碑刻、名人遗迹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有运河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戏曲、风情习俗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地方近年来喊出口号“让运河活起来”,而在江苏的“低音和弦”里,大运河一直生机勃勃。
人间烟火的悠扬“中音谱”
如果说“低音和弦”是浑厚深沉的低音组,那么,运河水滋养的江南人烟一定是优美舒朗、绵延不断的中音主题谱。
在本次6万平方米的运博会现场,有名企大厂展示的流光溢彩和“高大上”,也有都市小巷个体摊点呈上的平素质朴和“接地气”;这一侧,高清大屏上声光电酷炫切换,另一边,扶老携幼在热气腾腾的馄饨摊上端过一碗。这是真实的江苏,这是真实的人间烟火,一点都不违和。
回到本次运博会的主题,“融合·创新·共享”,更是生动体现着一种包容、自信、开放的姿态。记者了解,很多参展商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户,是政府邀请免费参展。有个很普通的“大嘴小馄饨”摊位,在参展的三四天里没支付任何参展费却能收入2万元左右,而一个高端度假酒店也没掏现钱却收获了上下游很多渠道和资源。这不正是老百姓对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对大运河主题的触摸感?
当然,运博会只是个小侧面、一个瞬间。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客流,携带海陆各方的语言、财富、生活方式在大运河上交汇、融通、沉淀、再生。走在本次运博会主办地苏州市的运河畔,老街古色古香,游人三五成群,举手拍几张照片即成诗画,随手捡拾亦可意蕴丰满。
正如文旅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周久才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所讲:活着的才是文化,生长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运河水幻化着无尽的江南风光,也滋养着富饶的水乡人居,演绎着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绵延不绝。江苏各地把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融入到百姓生活、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可贵之处。
新经济新产业的明快“高音组”
还有一组最强的旋律,是数字经济、高科技、新潮商业模式、新文化产业正在奏响的“水韵江南”高音旋律。
运博会昨日落下帷幕,累计超过13.6万人次走进本届运博会六大主题展及相关活动现场,而线上受众突破2.7亿人次。另悉,现场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签订意向性协议783份,启动9项大运河子基金合作……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成果,也是种子,为江苏未来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埋下一片希望。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十四五”末期,我们将面临超75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如何让这些游客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市民一道去体味历史、分享当下,这是运河沿线省市的大课题和好机遇。
江苏已经在行动,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告诉中国网记者,就在本次运博会期间,江苏发布了3个大运河重点投资项目,涵盖数字文旅、夜间旅游、体育文化、融资租赁等领域,运博会还搭建平台,促进运河重要节点城市、重点项目的直接对口洽谈,帮助好项目找到资本投资、金融资本找到优质项目。
文化建设、遗产保护、非遗传承离不开数字化技术。中国网记者了解,江苏省已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项目,让更多年轻人走近运河,理解运河,保护运河,分享运河,让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Z时代”人群中“火”起来。
在本次运博会各种论坛、展演的发言台上,沉浸式、元宇宙、VR直播、二次元、图书城市、国潮文创等各种新潮词汇轮番登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方案扑面而来,令人充满想象。
“江苏为什么能?”如果说天然禀赋和历史遗留是天时地利,那么,这一组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的新经济新产业“高音组”旋律,让我们听到了更多事在人为的拼搏、智慧和自信。
无论静水深流,小河叮咚,波澜壮阔,上述三个“动听的旋律”弦外有声,余音绕梁,正在为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演奏新的乐章。
相关阅读:
第三届运博会圆满落幕 2.7亿人次“云”赏运河 现场销售额突破千万
第三届大运河文旅产融合作论坛在苏州举行 数字文旅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