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宇:对高质量发展的哲学解读

发布时间: 2021-08-23 09:4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董恒宇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机抽取今年几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分析,经济统计指标还以数量为主,质量指标没有占到主导地位。比如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菜、肉、蛋、奶的统计还是增减了多少吨、多少斤,而不是蛋白质含量、有机绿色指标提高了多少,化学农药减少了多少等。问题导向使我深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指导思想,需要从哲学视角深度思考方可学懂、弄通、做实。

质量及其特性

以饮水为例,为什么我们宁愿花3元钱买一瓶矿泉水而不愿饮用免费自来水呢?因为,矿泉水具有良好的生态品质。显然,我们3元钱买的不是水,而是品质。从哲学上理解,水只是品质的载体,品质才是价值的主体。推而广之,其他食品、一切产品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再如,我国医药学认为:大多数植物、动物、矿物可以入药,都有不同的“药性”,对这些“物”进行科学配伍可以治愈疾病。而这些“物”的药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秉性。中国哲学称之为“天性(天命之谓性)”,西方古典哲学称之为“内在规定性”——这就是质。质是事物存在的固有秉性,是事物质料、结构、功能、关系和发展等的内在机理和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是事物存在的价值主体。质的存在性贯通于物质、场、能量、信息和意识等领域。

质量的最大特性是无形无相,比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道地、清洁、文化遗产等概念。26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形胜有形”“无胜于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B·H·库兹明提出,“系统的质量是最复杂的,往往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有借助科学分析才能揭示它,而这种分析是从整体上来把握全部系统的”。

质量与数量、度、位的关系

在英文里,“质”是“quality”,“量”是“quantity”,汉译为双音节词“质量”和“数量”。数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量的规定性,不同物的数量规定性是多方面的。在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中,人类对产品数量的青睐(逐利行为),往往会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天然秉性)。比如,为提高中草药材产量而超标准施用化学农药,使中草药的药性锐减;更典型的是,对化石能源的超量燃烧,大量释放二氧化碳扰乱地球温度。

研究“量”的数学早已发展成具有几十个分支的高度发达的大学问;相反,对“质”的研究认识还远远不够。主流经济学也主要关注数量,宏观意义上的质量经济学尚待建立和完善。

“度”表明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适度原则在于实现质与量的统一,既防止“不及”,又要防止“过”。但人口增长和逐利行为使人类总是突破这个界限,难以遵循适度原则。恩格斯曾批评说:“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过去)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自然辩证法)。”人类是自然之子,是生物链的一个环节,物质、能量与信息在“生物链”之间进行循环和有序流动,保持一切生命的存在与演化。

现代生物学非常精准地发明了“生态位”这个概念。生态位的概念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限定了人类存在的时空范围,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的阈值。生态哲学和生态经济学主张通过限制人的无限欲望以适应自然生态系统赋予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儒家有个词挂在孔庙大成殿,叫“中和位育”。其中“位”的概念表明中国哲学较早认识到人类在宇宙间是有定位的。“位其所位焉,正也。”(公孙龙《名实论》)“政者,正也。”(孔子《论语》)“位”的概念关键在于正与不正,中国“政治”一词之所以取“正”,在于正义原则是政治及法哲学的“基座”。生态正义、自然公平是一种“底线公平”,人与自然界的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位上是平等的,在价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命也不可能同发育它的物质环境分开。事实上,任何一种生态位上的自然存在物的主体地位被否定、尊严被剥夺,都可能引起自然系统的失衡乃至灾变,如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以这种生态正义、底线公平去审视人类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有较深入的理解。

在哲学意义上,适度原则和广义生态位(生态正义)理论旨在调控量变的幅度,避免引发恶性质变,这需要人类建立全球伦理即生命共同体意识,而在操作平台上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六大体系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制度闭环——事实上也为建立我国现代“质量经济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业理论创新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科技为基础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不仅分离于工业,而且分离于一般服务业,用新型服务业表达信息产业显然是不精确的。控制论奠基人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我们经常说被人“卡脖子”,其实卡的就是信息产品。未来战争最大的可能也是信息战,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深度研究信息的内在机理、固有品质和根本属性,包括信息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把信息产业理论研究提上议事日程,把信息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设立第四产业。

如果说信息定义了生命的本质,那么意识则定义了人类的根本属性。比如,我们用老式电话通话过程中,电线(物质)是载体,电池(能量)是动力,声音(信息)是传输手段,只有人的声音表达的“内容”才是通话价值的主体。是自我意识、文化确定了人类的根本属性和方向性;而意识与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物性、无形性和资源的人格化。与意识和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国家被称为第五产业,其主要产业形态被有些国家称为“兴趣休闲业”,有的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我国一般称为“文化旅游业”。第五产业的供给产品越是深刻地打上人文情感的真实烙印,就越能引起需求方的兴趣和响应(如乡愁)。例如中国的长城、罗马的斗兽场遗址,原有的样子记忆了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一旦翻新重建便大大削减了价值。可见第五产业主要资源的无形化和人格化倾向,即其主体价值蕴藏在人类的意识和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中,有形之物只是载体。

相关建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灯塔和船,但渡向彼岸还要我们自己划桨,理论创新和新的学科建设就是要解决桨的问题。一是积极开展“高质量发展”哲学理论研究,理清事物质的内在规定性即内在机理和规律以及质与数、度、位等辩证关系。二是像重视数学一样重视质学研究。开展我国“质学”基础学科建设,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且包括意识;不仅包括无机界,也包括有机界,即生命、生物和生态等;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而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三是以习近平经济学思想为指导,尽快开展我国“质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宏观质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四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加强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突出中国学术特色(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产业重要讲话精神,在产业理论方面加强“第四产业(信息业)”的创新研究,尽快补齐短板。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内容经济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对“第五产业”理论的深度研究,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创意产业和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