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捡垃圾的董事长 为了这片圣洁的土地

发布时间: 2021-08-16 09:5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中国网讯  华夏董氏集团天华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四海店镇境内。这里属于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度地带,寒地富硒黑钙土,水草资源丰沛,昼夜温差大,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天华农场已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有机种植基地。

天华农场的近处鸭鹅戏水,远方白鹤亮翅 。 摄影梁凤云

这里由于连续多年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不但使耕地土壤没有污染,而且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地里的田鼠、蚯蚓、微生物多了,麦田豆地里传出久违的蝈蝈叫,稻田、湿地飞来了天鹅、灰鹤、野鸭子和鸳鸯,山上的兔子、刺猬、獾子等野生动物多了,水里的鱼虾、青蛙多了,树上喜鹊多了,屋檐下燕窝多了。一派鸟语花香、虫吟蛙鸣、莺飞燕舞、林茂粮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景象。近几年,还经常吸引一些文人墨客前来摄影写生,吟诗作赋。置身绿水青山环绕的天华农场,知情的人们无不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董氏兄弟集团董事长董配永提出的“发展有机农业”战略决策点赞,他几十年如一日倾情环保,身体力行的环保事迹也因此广为传播,被很多人树为榜样。

“垃圾就是敌人,必须彻底消灭。” 董配永(左)与同事一起捡垃圾。摄影 刘万钧

被车辙埋起来的垃圾也要抠出来

故事发生在2012年8月中旬,董配永来天华农场度假的时候。一天,他晨练来到场部西边养鱼池的塘坝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下脚步,低头看着眼前那道半尺多深还存有雨水的车辙,原来他发现车辙里可能埋有塑料编织袋一类的垃圾。然后就弯下腰,把手伸进泥水里摸索起来。由于这块编织袋在车辙里压得太深,拽断了好几次,弄得两手两脚都是泥水。同行的人劝他放弃吧,不就是一块塑料袋么,抠不出来了也没啥大碍。他说,既然看见了,就一定要抠出来,绝不能让它继续埋在这里污染土地。最终他用铁锹把这块深压在车辙里的编织袋挖了出来。

把晨跑变成捡垃圾比赛

董配永心中时刻装着环保,走到哪里就把环保做到哪里,从来没有你我责任之分、界线内外之别。有同事分享了一个小故事,2012年8月24日,在绥棱天华农场,董配永带领几个人楞把一次极为普通的晨练变成了“跨疆越界”的环保之旅。

“那天清晨,董事长(董配永)领着我们跑步。下了水泥路,往东拐弯进入田间砂石路的时候,看到地头、路边散落的白色垃圾,他停下脚步不假思索地捡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沿着田间小路一路捡垃圾,不知不觉走出五六里路……一直捡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大约3个小时之后,我们几个人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开始返回,捡拾的垃圾足足有十多袋子,每个人都是身背肩扛手拎的。”这是同事的一段回忆。现在,天华农场的每一条路上,几乎看不到矿泉水瓶、垃圾袋、烟盒烟头等垃圾,到处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片干净、美丽的土地,是董配永带领大家捡出来的,也是他言传身教带出来的。

大家手拉手,打好接力战。 摄影 刘万钧

让白色污染远离黑土地

在董配永的环保世界里,类似上述平凡小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但最能展示他远大思维、博大胸襟和贡献的,首推在绥棱县开展的“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美好家园”行动。该行动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被誉为消除白色污染、保护土地清洁、造福人居环境的有益之举。为了解决白色垃圾对土地、空气和水源造成的严重污染,从2009年开始,董配永带领大家在绥棱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美好家园”行动。相继投入1600多万元,为绥棱城乡购置了80多辆洒水车、清扫车、机动三轮车,600辆人力三轮车。组建了600多人的乡村组 “三级治理网络”,坚持常年清理回收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河边沟沿的白色垃圾。两年内基本消除了从前“塑料膜遍地刮、塑料袋空中飞、农药瓶水上漂”的现象。好的环境也进一步保障了有机食品的生产。(通讯员 刘万钧)

推荐阅读: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中俄“老友记”| 世界同心圆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