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40余专家多角度分享成果助力实践

发布时间: 2021-07-14 10:1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与会嘉宾及师生合影 宋柏霖/摄

中国网聊城7月14日讯(记者 宋柏霖)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与运河沿线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产学研交流,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习基地建设,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中国网议库研究室、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办,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承办的“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于7月11日在山东聊城召开。

研讨会开幕式 宋柏霖/摄

开幕式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宫辉力,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资讯中心副主任、中国网议库创始人张宁锐,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分别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出席,首都师范大学地信国际学院副院长王涛、中国网大运河品牌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杨晨等主持研讨会,40余位运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

宫辉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大运河是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新时代、新背景、新运河,希望研讨会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既古老又年轻、既熟悉又陌生的大运河,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张宁锐在致辞中介绍,为了更好、更专业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后短短1年时间内,中国网上线了大运河频道,先后举办了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大运河”主题赛、第17期中国网议库沙龙暨“讲好大运河故事”主题研讨会、 “对话运河”系列主题采访调研活动等活动。今年年初,为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行动”、“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行动”“打造大运河文化艺术品牌”等相关要求,成立了“中国网大运河品牌联盟”并将定期发布“大运河品牌价值榜”,以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大运河品牌价值提升。

郑民德在致辞中介绍,为加强运河学术方面的交流,推进运河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2012年6月聊城大学成立运河学研究院,先后与国家民政部地名所合作横向课题“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和“地名运河丛书”;承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项目;受山东省文旅厅委托,创建“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主持召开了“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等国际性会议10余项。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研讨会现场 宋柏霖/摄

在随后的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大运河历史文化、大运河文化价值与精神、空间信息技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遗产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综合实习基地建设等主题展开学术报告,进行学术研讨。

宫辉力教授以“云孪生——云上大运河”为题,从云计算、数据战略及近两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案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探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北京大运河的五脉,在知识导向下构建云上大运河的概念模型和数字模型;在万物智联时代,创造数据优势,从数据驱动角度,实现实物关联分析,发现因果关系,实现交叉协同,开拓新视野,发现新规律。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山东省临清市作为明清时期运河上的商业都会,现在仍保留有部分商业城市街巷格局和商业遗迹,为此,他建议在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建设中赋予临清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定位,推动临清文旅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在山东的顺利实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杜龙江指出,大运河的贯通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北平原的水系结构,形成了以水运交通功能为主导的网络状水系统。这种水系结构对城镇体系布局造成的影响体现在:一、使华北平原早期的中心城镇由山前平原转移到平原中部;二、城镇选址和发展的适宜区域除了大型河流的冲积扇顶外还包括了主要河流的分流点与汇流点;三、在漕运功能的牵引下形成了新兴的运河城市链,从整体上导致华北平原城镇几何重心东移。从大时空尺度演变来看,城镇体系布局对水系结构及改变存在自适应机制。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副教授刘怀玉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扬州运河航运实践情况,并建议在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建设“六圩口门客厅”和六圩轮渡“乡愁之门”等,形成世界航运窗口。

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梁国楹期望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能形成后发优势,建议在市委市政府层面上建立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委员会及工作机制,统筹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成立大运河开发建设集团,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在建设主体和建设资金上拿出切实举措,加大运河沿线治理和生态运河建设力度,实事求是地解决水源问题,在文旅通航上迈出关键步子。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吴金甲表示,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尤其需要充分重视。针对大运河这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建议以大运河聊城段现有文化遗存为切入点,提出“构建文化遗产核心区,打造文化遗产拓展区”的保护思路。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指出,加快大运河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与保护,是充分挖掘大运河山东段自然、历史与文化优势,精心打造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缺少知识储备、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在山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概念认识不清、建设和管理主体不明确、遗产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和不足。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连冬花建议,在构建中国大运河遗产话语的时代意义基础上,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个体微观层面三个维度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运河遗产话语体系,整体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克诚表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首家运河主题学术集刊《运河学研究》解决了专业运河研究发表平台缺失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高博介绍,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自2018年面向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大运河区域地理实习,兼顾课程思政,挖掘运河沿线红色文化资源,力争打造红色课堂,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郑民德,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罗衍军以及来自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代表也分享了他们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参会学生积极与专家交流 宋柏霖/摄

70多位大学生参加研讨会,并在现场踊跃提问,与专家、学者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