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教育配套改革 李健委员:厚植工匠精神沃土塑造尊重技能人才氛围

发布时间: 2021-07-06 15: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和海佳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中国网北京7月6日讯(记者 和海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于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施行20余年后的首次修订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建设步入“快车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创业创新与产业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要推动职业教育配套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需要从制度政策上落实,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整体扭转,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日前接受采访表示,职业教育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从学历提升、发展通道、就业市场供需精准匹配等方面发力,给学生更多的制度保障与发展信心,让他们最终通过个人努力走向人生的‘高光时刻’。”

职业教育打造能工巧匠“摇篮” 向新兴产业输送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取得显著成果。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树立起我国职业教育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紧扣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今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发挥重要支撑。李健表示,我国已建成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跟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布局,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已明显提升。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进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学习。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李健介绍,职业教育有力助推扶贫就业,目前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为促进教育公平,我国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的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约40%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70%的学生在县市就近就业,这为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的孩子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与一技之长的机会,也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李健说。

深化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破解教学与实践“两张皮”

目前我国建有1.15万所职业学校,全国职业学校已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年均向社会输送约1000万毕业生。伴随当前职业教育建设发展,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教学和实践“两张皮”、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等问题受到关注。

职业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事关新时代教育发展,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破解职业教育领域的难点困局,促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从职业院校中走出来?

李健建议,职业院校需不断探索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设备服务等方面着手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

李健进一步表示,应强化职业教育专业跟实际岗位对接,让专业链跟产业链、专业体系跟产业体系接轨,在实践中对市场所需人才的数量、规格等进行调研跟踪,并且通过《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2007年,李健曾赴芬兰访问学习,接触到芬兰职业教育。李健对此印象深刻:“芬兰职业院校把企业一线具有长期经验和高超技能的工程师请到学校做专业老师,这种企业实践人才到学校任职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企业可通过院校‘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学校以低成本实现教学改革、培养‘双师型’教师,学生接触到先进设备、优秀技师,实现共赢。”李健认为,“订单班”是职业教育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的“新气象”之一。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尊重技能人才文化氛围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锚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目标,怎样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李健表示,全方位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完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结合前往湖南怀化、江苏吴中等地高职院校调研视察情况,李健撰写《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提案》,建议加快修改我国现有的学位体系,完善学位制度,增设高职大专学生副学士学位,由目前的三级学位体系完善成四级学位体系。该提案入选全国政协2019年度好提案。

“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学位有完整的战略体系,但高职教育没有相适应的教育学位。通过授予学位,让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李健看来,这样的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高职院校办好教育,也推动高职学生积极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同样是一条成才之路,绝不低人一等。”

履职在路上,责任在肩上。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健又递交了一件《关于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提案》,连续第二年呼吁为高职毕业生设置副学士学位,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中国对更高素质、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李健建议,国内职业教育需完善健全职业学校评价体系,增强“双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大量生产的细节需要依赖劳动者的技艺完成,而不是机器,比如芯片设计制作。”李健感叹,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让劳动者更有尊严,让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更为肥沃,使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之光、国民之福、民族之幸。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