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全国政协11日在京召开“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11位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全国政协机关和湖北、重庆、青岛4个会场以及通过手机视频连线方式发言。
6月1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发展多式联运的重要部署,坚持立足国情实际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统一、整体协同推进与重点领域突破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统一,因势利导、稳中求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交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带队到湖北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多式联运项目开展情况。杨传堂指出,必须清醒看到,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枢纽场站“连而不畅、邻而不接”,运输组织断链、“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等现象仍然存在。
制定多式联运法 强化运输方式相互衔接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总结了十三届以来相关提案、网络议政所反映问题的建议:
一是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集团等部门参加的国家层面的多式联运发展协调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多式联运法,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法规制度的相互衔接与协调,明确多式联运经营各参与方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权利义务、保险理赔等事项。
三是制定修订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标准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不同运输方式货品管理的互认体系,尽快形成适应多式联运一体化运作的货物品名、品类划分等规则体系。研究制定多式联运运单格式,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
四是推进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及海关、市场监管等信息交互共享,构建形成以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为基础、企业间互联应用为主体的多式联运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协调规划 解决铁路专用线“肠梗阻”
湖北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认为,铁路专用线是打通末端微循环、畅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基础。当前铁路专用线“肠梗阻”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接不上”“建不了”“用不起”三个方面。
对此,高宗余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省级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立多式联运管理协调机构,从多式联运全链条角度,统筹区域内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廊等各种交通方式,形成“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宜管则管”的多式联运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铁路专用线规划。加强铁路专用线规划整体性,在产业布局规划中重视专用线建设规划,并协调与国家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的通道关系,有条件地方可探索开展铁路专用线网络化运营实践。
三是创新联运交接技术。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多式联运交接技术创新,推动铁路深入港口码头前沿和内陆物流园区陆地港化,促进运输方式现代化改造升级。
打造多式联运“智慧大脑” 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多式联运是一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决结构性矛盾的综合货物运输方式,是我国物流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方向首席教授钟章队表示,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多式联运体系的灵魂和关键。
钟章队建议,建设一张信息通信网络和两级(国家级和省级或行业级)“多式联运一站式枢纽信息平台”,打造多式联运“智慧大脑”,叠加地方特色服务,实现标准业务与特色业务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开展数据交换工作,促进车、船、货、园区、承运主体等信息共享和高效接入,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信息服务。以全程信息化为面,以作业场所智能化为点,综合应用云计算、车联网、船联网、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优化运输线路,建立对运输全过程的动态跟踪、货物状态监测,实现货物运输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提高全程数字化、透明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各参与方协同,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会上手机视频连线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万霖。万霖表示,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多个操作主体间低成本快速转换,需要供应链组织者站在全局高度规划、调度、管理整个物流网络运作。处理繁杂业务场景和海量信息,数字化技术是必然选择。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政策鼓励供应链链主企业牵头上下游,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全供应链协同一致。
畅通海铁多式联运通道 加快境外物流中心建设
去年8月,沿黄九省(区)省会和胶东经济圈5市在青岛共同发起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力求畅通海铁多式联运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对标新发展格局需要,还存在一些短板。青岛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表示,沿黄地区铁路货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班列集结中心与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滞后,沿海港口与铁路衔接不紧密,海关监管场所与综合货运枢纽衔接有待加强。
杨军建议,一是由国家层面统筹黄河经济带发展,研究制定统一的海铁联运发展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东部港口与中西部物流枢纽布局与运力安排,加快国内国际海铁运输标准规范衔接与整合。二是加快推进东部沿海疏港铁路改造,完善班列集结中心及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探索高速货运铁路建设。重点推进沿黄地区内陆无水港布局和铁路无轨站建设。加快完善海铁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功能。统筹欧亚班列线路安排,加快境外物流中心建设。三是重点发挥好港口龙头作用和铁路骨干作用,创新铁路组织模式,大力发展管内小运转班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港口货源有序向铁路转移。四是组织开展国家海铁联运过境运输试点。依托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开展过境班列运输试点,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过境运输机制,统筹沿黄政、关、港、站、企业务流程,加快“一单制”改革。
构建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平台 支持实体平台创新业务
重庆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提升多式联运的运营组织效率是畅通双循环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基础性工作。建议构建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实体平台创新发展业务,形成通道物流贸易大数据,为企业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提供便利化服务。推动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覆盖国家以及国内相关省区市共建铁公水空及物流企业数据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并链接铁海(海运)集装箱追踪数据端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成跨区域、跨部门、跨企业的交易、监管、物流等数据的交换平台。联通政府相关部门、口岸监管场所、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等相关机构的信息数据,为政务服务、实时监管、信息共享提供支撑。
(中国网记者 卢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