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委员呼吁:保护非遗传承技艺也是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1-05-24 10:1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张原 李宁馨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产业支持、乡村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技艺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一段时间以来带领调研组围绕乡村振兴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认为,保护非遗传承技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李文海告诉记者,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非遗产业和非遗匠人的政策,如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发布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但在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上,没有统一标准。国家缺乏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的非遗管理机构。且乡村地方文化有局限性,相对闭塞,产品设计脱离市场,专业人才匮乏。《通知》中提到的要加大电商平台和相关博览会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而非遗传承技艺销售渠道相对单一,营销支撑体系薄弱,面对互联网营销发达的国内市场,没有搭建系统的销售平台。

为此,李文海建议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为非遗的传统和现代找到一个融合点,打破乡村文化壁垒,并注重非遗的“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赋能。

“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可从传统工艺振兴名录中,遴选出一批具有特色、技艺精湛、影响广泛、价值较高的非遗产品或项目,纳入重点保护范畴,为打造我国非遗产业品牌项目,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李文海还建议财政部和人社部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为已经被国家认定的非遗项目给予专项补贴资金,确保资金流向及时到位,切实保证补贴资金能服务于非遗匠人,并为已经被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进一步激励非遗传承人的创作热情,使非遗匠人真正能够为乡村非遗产业拓宽传承渠道,带动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打破乡村文化壁垒?李文海认为,商务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可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地方非遗产业发展提供商业模式指导,服务运营对接,产业精英人才培训等支持,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班,创新与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遗产品的运营模式,与非遗匠人建立精准运营、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将传统工艺和青年设计力相结合,把传统的匠人和非遗技艺带进现代生活,走进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技艺,同时,对非遗产品进行研发,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非遗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李文海建议,要建设国家级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国各地非遗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一方面为贫困地区的具备高技能的匠人提供精准运营服务、数据管理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学习培训服务等,促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可为线上电子商务、带货直播、自媒体运营等渠道,以及政府、媒体、高校等提供与非遗相关的产品和内容,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