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政府和社会资源”各自为政”局面 构建全民健身发展新路径 | 建言中国133

发布时间: 2021-05-06 16: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编者按】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着体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体育组织自身发展不足、宣传导向性不够等问题。对此,民盟中央提出《关于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发展多方路径的提案》,建议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治理格局,加强统筹整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提案摘编

长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大力推行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夯实健康之基。然而,我国目前在全民健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区域体育资源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全面统筹不足。经济发达、税收充盈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政策倾向、体育资金投入、群众体育活动空间资源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是地方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资源,管理和运行主体单一,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各自为政”,沟通交流不畅。大多数体育赛事由政府机构牵头、社会机构配合完成,政府对自发性社会组织举办体育赛事的支持力度有限。

三是基层体育组织自身发展不足,科学有效组织普通群众开展多种形式健身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则意识淡薄。

四是新闻媒体在宣传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时,导向性不足。以广场舞为例,媒体只关注少数地区广场舞引起的邻里矛盾,但是大部分地区对广场舞持欢迎态度,能够和谐共处,媒体却鲜有报道。

为此,民盟中央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第一,将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引入政府行政成绩考核。针对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不平等的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治理格局,加强统筹整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议相关部门引入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政府为主导的体育资源供给更平衡,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和谐,群众享有政府提供的体育资源更充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社区体育空间面积、国民体质监测点布局、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人数、社区早/晚锻炼活动人数、年度体育组织活动次数、年度体育组织培训人数等。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变地方群众身边体育赛事的管理和运行主体单一现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促进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多方市场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取向,提升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和幸福感。将体育赛事的场景和内容融入城市生活,根据城市的资源条件,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加强交流沟通,选择适宜的体育赛事活动,不断衍生更加完善的体育赛事产业链。制定科学的合作制衡机制,避免体育赛事沦为商业包装的手段,在城市文化特色体现上将赛事经济融入到城市转型升级、城市意象再造战略。

第三,建设基层体育组织服务人员培养体系,构建基层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倡导学校和社区合作,推动基层体育指导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基层体育服务人才良性循环。学校结合社区基层需求调整教学大纲,培养基层需要的体育服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基层社区联手,发展“定点人才培养”,倡导人才培养“供需结合”,提高基层体育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体育相关知识科普力度,构建基层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完善基层体育组织自身结构发展。

第四,加强新闻媒体的积极正向引导,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故事。加强普及体育法制建设理念,政府完善体育消费政策,规范相关机构体育文化新闻传播的导向性,推动政府、社区、民间组织的沟通联动。探索“公共空间”“社区营造”“居民自主委员会”等多种联合管理模式,共同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相关阅读:《建言中国——热点中回应大政与民生  建言里激荡睿智和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