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库沙龙大咖热议中医药振兴发展 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评价机制等问题受关注

发布时间: 2021-04-02 19:3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江虹霖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中国网北京4月2日讯(记者 江虹霖)4月2日,中医药主题沙龙暨中国网议库第19期沙龙举行,多位中医药界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亟待关注的若干问题”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中医药主题沙龙暨中国网议库第19期沙龙举办 姜一平/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政协委员时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以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两大抓手,推动七大领域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广大中医药人深受鼓舞。中国网议库第19期沙龙在此背景下召开,中医药界专家学者有很多话想说,很多问题要议。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讲中医药的故事要讲什么?中医药何时才能有量身定制的评价体系?中医药发展政策很多是否都已落地?中医药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沙龙期间,众多中医药大咖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发声建言。

特色人才培养问题被多次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 姜一平/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表示,中医药如何做好传承工作,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大问题,其中涉及到中医药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基于现代医学形成的教育体系如何适应中医药教育的特点等具体问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 姜一平/摄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表示,现代医学用建立医学院的方法来传播知识、培养新人,而中医药的传统以师承教育为主。我们应当“两条腿走路”,院校培养和师承教育两种方式并重,不要相互排斥。此外,我们的中医学校目前无论是科研手段、人才集聚度还是吸引力等方面,跟其他高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这方面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应该有各个学科的人才集中过来,共同发掘中医药宝藏。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温建民  姜一平/摄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温建民同样关注教育问题。“我觉得在中医的职业资格认定方面不能千篇一律,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建立一个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职业资格认证渠道。”

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邱健行  姜一平/摄

“我今年80岁了,我认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信念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邱健行表示,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信念。坚定自信,能够决心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就不会半途而废,就不会无所作为。

“不能用厘米的尺子来量寸”

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汤一新  姜一平/摄 

“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准的问题”,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汤一新说,我们现在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检验中医药,容易把中医药引向“死胡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实践的结果就是疗效,疗效应当是检验医学的根本性标准。在汤一新看来,疗效分为三个层面:第一,让病人生命的时长得到延伸;第二,让病人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三,让病人的痛苦得以减少。中医药治好了无数疾患,应该更加自信,及时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用厘米的尺子来量寸,是量不好的。”广东新南方集团执行总裁逯春明也呼吁能够建立一个契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

讲好中医药故事要处理好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讲中医药的故事,是讲文化还是讲科学?曹锡荣表示,讲中医药的故事,要以疗效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如果脱离疗效讲故事,那是对中医药的“高级黑”。中医药文化很重要,但疗效更重要。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报换  姜一平/摄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报换表示,中医药振兴发展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医药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梳理,一方面在临床应用等实践层面发力。

典籍整理、政策落地等方面要“加速度”

方来英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医药界不少委员都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尽快把中医药典籍系统化整理,有些典籍可能不在中国,流传到了国外,如果我们能够系统整理、出版,对中医药守正创新将非常有益。某种意义上,中医药典籍系统化整理工作迫在眉睫。“中医药首先要生存下去,继承下来,然后才能谈发扬。”逯春明建议,对于名老中医经典名方的搜集、整理等工作,要再快一点,力度再大一点,覆盖范围再广一点。

广东新南方集团执行总裁逯春明 姜一平/摄

王报换认为,中医药大量的古籍、古方不仅要尽快整理,而且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此外,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官方力量很重要,但民间资源不可或缺。“我看到今年两会期间,委员和代表都在呼吁,希望各级政府多鼓励地方建立中医药发展基金,但我建议,中医药发展基金应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策更好地引导、调动民间力量。

方来英还强调,当前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等,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地需要加强督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经实施三周年了,如何推动它更好的落地?我觉得人大、政协应做好监督工作。”温建民说。

中医药要更多进入寻常百姓家

曹锡荣表示,中医药经方经过千年传承,有些是非常实惠也非常经济,要更多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大量的工作,要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我们先辈流传下来的“宝藏”,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另外要利用好现代科学的工具、方法,重新发掘经方的价值。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姚盛元 姜一平/摄

作为中医药接棒人中的一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姚盛元也积极发言,他说,对于中医药学子来说,必须要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思维有更好地把握。“现在老百姓可能一看病先想到西医,可能就是因为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力不够。”农工党中央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徐炜则提出一个想法,近日一则“过敏已成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的新闻登上热搜榜,如果中医药能在大家普遍关心的如“过敏性疾病”等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示更强的成效,会更快地提高影响力,老百姓也更易产生认同感。

农工党中央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徐炜 姜一平/摄


媒体应积极推动中医药“入圈”“出圈”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 姜一平/摄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在沙龙总结发言时表示,中医药人要“入圈”也要“出圈”:从中医药圈内来看,我们要坚定自信,要有自己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也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跳出圈外,让中医药跨界发展,跨地域发展,也更好走向世界。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有讲好中医药故事的使命和担当,愿意更好地向中医药界学习,推动中医药“入圈”“出圈”,守正创新,振兴发展。

中国网资讯中心副主任、中国网议库创始人张宁锐 姜一平/摄

中国网资讯中心副主任、中国网议库创始人张宁锐主持此次沙龙。他表示,此前,中国网议库平台已连续4次聚焦中医药议题,通过“向总理说句话”、调研沙龙向全国两会提交提案等方式,讲述中医药故事,参与见证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本次主题沙龙将收集各方意见,继续深入调研、报道,形成提案素材,推动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副理事长周庆年等30余位专家出席本次沙龙。

中医药主题沙龙暨中国网议库第19期沙龙举办 姜一平/摄

推荐阅读:

2020“讲好中国故事”中医药主题赛颁奖典礼举行 书写中医药好故事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