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鼓励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 将艺术种子播撒校园| 建言中国119

发布时间: 2021-03-04 20: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怎样更好地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妥善实施的百年大计。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筑牢中小学文化自信根基的提案》提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中小学生时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影响,并尝试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再次审视当下美育在未来的“保值”“保鲜”能力,建议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校园,对启迪孩子的艺术智慧,点燃孩子的艺术梦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提案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信息社会下的美育早已不仅限于一门学问或一项技术,它为人们带来更多精神属性上的支持,比如仪式感的延续、生活方式的塑造、审美体验的获得、文化自信的生成等。这些未来社会的“精神必需品”需要通过美育来生产和创造,今天我们对美育的认知与行动将决定青少年未来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

建议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从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能作用于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建议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加强经典艺术作品的介绍、赏析,进一步优化、美化各类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慧眼识宝。整理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使之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在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非美术教材中也尽可能运用中国优秀的艺术品,在教材文本上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从小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操。

持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加大馆校合作力度。各地教育、文博部门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保障,支持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升级改造。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每月至少有一节美术课在美术馆度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把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变成终身习惯。

建议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校园,对于启迪孩子的艺术智慧,点燃孩子的艺术梦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美育馆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直接体现,是展陈艺术经典样态的“储藏室”,也是洞察人类文明创造史的“基因库”,更是学校内在气质的表达和独具魅力的场景学习空间。具体实施可因地制宜,一间教室,校图书馆、资料室、体育馆的一角,甚至食堂等公共空间里的几块屏幕就是一个小型美育馆。可充分利用云平台等现代电子信息化手段,借助电子艺术画屏让经典作品完美呈现。艺术作品资源实现云端获取,中国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可以定期向学校发布更新内容,可以返聘退休美术教师增强师资力量。

 

关闭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