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孩子易“五谷不分”?安庭委员建议开设“学农”课程 | 建言中国118

发布时间: 2021-03-04 13: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编者按】“生活方式的变迁,让城镇里的孩子们极易疏离农业和农村。同时,互联网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让学生们更容易沉溺于电子产品,更容易从小患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病。”进入全国两会时间,乡村振兴是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的视角聚焦在娃娃身上。他在提案《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的建议》中提到,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看家宝,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大、中、小学开设学农类课程一直是优良传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农”类课程没能全面延续。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下,有必要开设并创新“学农”类实践课。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

提案摘编:

背景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大、中、小学开设学农类课程一直是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以城市为主要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学农”类课程没能进行全面延续。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下,有必要让我国优秀的农业文明传承、农业科技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目标,从娃娃抓起。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不仅让城镇居民远离了农耕生活,更让数以千万计的“农二代”、“农三代”远离故土乡村,完成了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迁,祖辈、父辈对“三农”的老印象,让城镇里的孩子们极易疏离农业和农村。同时,互联网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让学生们更容易沉溺于电子产品,更容易从小患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病”。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江山社稷”不可须臾离开农业与土地,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优秀文化中的看家宝。着眼现实,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热点,农业产出的根基理应得到教育层面的重点树立。展望未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农民的职业身份终将替代传统社会角色。立足科技,随着种质资源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全面拓展,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学农”,将成为集成科技、人文、团队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内容与形式的社会实践

建议

为此,我建议:教育部应当进行综合调研,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一、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部分地级市都拥有农业科研院所及其试验基地(含试验田、试验圃、试验棚、实验室)的基础上,可以协调组织对接大中小学的学生开展现场观摩、专家讲解等活动。以此为契机接触到我国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打开“四个面向”的科技之窗。

二、针对我国各地、各基层丰富的种质资源,按品类、品种等专题展开调研、收集类课程。以此为契机,全面接触我国民族种业的丰厚底蕴,感受我国作为多种作物起源中心的自信与自豪,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三、有条件的城镇,根据不同的农忙季节,可以组织大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成果。可以以“农”为主题,丰富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生活。

四、在防疫的背景下,可以开设网上“学农”课程。既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娱教于乐,也可以通过田园管理的监控设施(如有条件),远程观察、学习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或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来校科普。

五、“学农”类课程可以进一步拓展视野,与养殖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做进一步对接

六、“学农”类课程可以深度结合“两山理论”,深度结合“秸杆还田”、“沼气利用”、“外来生物入侵”、“土壤低碳”、“多样性耕作”、“面源污染防控”等与环保、循环利用环节相关的领域。

总之,新时代的“学农”既需要传承以往“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更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进行综合设计与拓展,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心田。

(注:“社稷”的本义为,“社”为五谷神,“稷”为土地神。意为“三农”与“乡村”为国家之根基)

推荐阅读:

外卖平台佣金过高 商家“赔本赚吆喝”,全国工商联提案建议反垄断降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