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芯片" 温思美建议加大研发投入攻破"卡脖子"难题|建言中国111

发布时间: 2021-02-28 15:2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编者按】2月21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种业首次单独成段表述,并且使用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标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业“破卡”刻不容缓。2021年全国两会进入倒计时,全国政协常委温思美带来一份《关于做强做大我国种业的提案》。温思美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育种创新和种业经营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并就现存问题提出“落实和完善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的相关待遇政策,加大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团队的研发投入”等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温思美

原文如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视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解决好种子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然而,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育种创新和种业经营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短板。具体表现在:

1.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不足。资源是育种的核心与基础。目前我们已开始重视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但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方面,因缺乏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导致很多优异资源或基因尚未挖掘出来供育种创新应用。

2.种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由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属于耗时费力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不易出大成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按照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种业科技人员往往晋升难,待遇偏低,导致高水平的人员引不进或留不住,研发队伍不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

3.现代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尽管在部分农作物育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来看,我国育种技术还主要是传统技术,不仅育种规模小,而且效率低,取得突破性成果难,现代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4.种子企业实力弱。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从国家到省都对种企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种子企业的发展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目前依然是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既无资源、也无技术,更缺人才。

5.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急待加强。目前种业市场存在品种多、乱、杂,低水平重复与冒用套用的品种多,导致企业不愿投入做原创性研发,都愿意从事模仿、简单改良或直接冒用,从而影响行业的科技进步。

建议:

1.设立长期稳定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发专项,构建持续稳定的研发与共享体系。加大对国内外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的研发力度,尤其是重点加大重要种质资源的深度鉴评、优异基因挖掘,防止国内关键资源与优异基因的外流,确保农作物育种发展不被卡脖子;建设和完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

2. 落实和完善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的相关待遇政策,加大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团队的研发投入。重建有利于种质资源从业技术人员队伍稳定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加大对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团队持续稳定的研发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科研院所等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

3.设立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体系研发专项资金。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建议设立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体系研发专项,加大育种新技术体系的研发,构建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基因编辑、生物组学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效、精准育种技术新体系。同时加快推进衍生性派生品种EDV制度(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实施。倒逼研发人员在资源材料与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上下功夫,促进种业的创新。

4.从政策层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科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在目前农业种企总体实力弱小情况下,可参照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科企合作模式,构建好政府参与、以股份为纽带、利益捆绑的政-科-企-专家四方紧密合作的种业集团,并从政策层面上给予进入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科技人员松绑。

5.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构建全产业链、高效顺畅的产-供-销体系,通过后端产品拉前端种业,推动种业与产业的高效发展。

推荐阅读:

疫情下留学生陷困境?致公党中央支招回国就学就业 | 建言中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