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里莜面40里糕” 民革山西省委会建议杂粮强省从种子抓起

发布时间: 2021-01-22 16: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中国网1月22日讯  正在召开的山西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1月21日举行委员大会发言,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副主席黄登宇代表民革山西省委作了题为《关于加强我省小杂粮种子资源保护和繁育的建议》的发言。发言建议,山西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保护和开发特色优异资源。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于“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面条饿断腰”,都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山西是全国小杂粮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到全山西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谷子、高粱、糜黍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燕麦种植面积全国第二。小杂粮种植面积、产量、品种居全国之首,已成为山西省特色优势农产品,是山西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尽管山西省小杂粮生产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产量不稳、品种选育落后、原粮仓储缺乏、精深加工研发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在小杂粮种子资源保护繁育上仍存在“卡脖子”现象,捧着“金钵钵”却啃着“窝窝头”,坐拥“金牌”并不等于拥有市场。因此,亟待从基础上、战略上高度重视山西省的小杂粮种子问题,加强山西省小杂粮种子资源的保护和繁育。

山西省小杂粮种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小杂粮种子资源丰富,但利用还不充分。山西省现有小杂粮品种主要有茎类、谷类、豆类、薯类、糜类和黍类等6类120多种。山西省种质库保存有农作物种质资源7万余份,其中拥有区域生态优势的杂粮种质资源近4万份,属全国地方种质库之首,但能够提供育种的材料基因库不够丰富,对已有材料的利用还不充分。

小杂粮突破性新品种缺乏,种子选育推广较慢。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存在品种退化现象,抗逆性降低。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推广一些新的小杂粮品种,但因推广条件和农户种植习惯限制,推广效果较差,小杂粮种植仍存在品种少、产量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种子以引进自繁为主,种子产业落后。以山西省忻州为例,没有本地小杂粮种子经营商,只有3、4个外地种子代理商,70%谷种来自外地。谷子常规种来自汾阳,张杂系来自河北张家口,红芸豆、玉米、马铃薯也主要是引进自育。

基于以上,对加强山西省小杂粮种子资源保护和繁育提以下建议。

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保护和开发特色优异资源。山西要建立专门的小杂粮种质资源库,丰富育种材料的基因库,普查、保护野生和地产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物质基础。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突破性的品种。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对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以市场需求为标准,重新对现有的小杂粮品种进行营养品质、加工品种、适口性评价,筛选出优质专用适口性好的品种,供小杂粮生产和加工企业选择与利用,把山西省从杂粮大省提升为杂粮强省。

支持现代种业工程建设,建立稳定的新品种繁育基地。要以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家小杂粮基地为平台,依托小杂粮主产地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加大种子生产基地条件建设,推动山西省小杂粮种子的培、繁、推工作。

培植壮大种业企业,提高种业产业化程度。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小杂粮种业企业,支持其快速成长,提升种子市场的集中度,使小杂粮种业走向品质化、品牌化,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种业企业在壮大山西小杂粮产业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推荐阅读:

建言中国:热点中回应大政与民生 建言里激荡睿智和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