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寻踪处 东城风光好

发布时间: 2021-01-20 14:3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慧雯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通桥上望漕粮”的盛景,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重现;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旧时的皇家粮仓,重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蜿蜒流淌的玉河,承载着千百年间的文化记忆,流进了胡同人家的生活……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千年文脉奔流不息。如今,大运河的故事,在紫禁之东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追忆漕运盛景

打通运河文脉 

大通滨河公园内“大通追忆”景观节点。 薛毅 摄

冬日午后,迎着温暖的阳光,走过广渠门桥,沿着东二环一路向北,在通惠河与东二环护城河交汇之处,水绿掩映之中的大通滨河公园显现在眼前。

步入这处总面积8.9公顷的带状公园,耳旁的喧嚣瞬间消失。沿着长约3.3公里的健身步道向前,两旁马褂木、七叶树等园林植物错落有致。公园内,活力青年正在篮球场挥洒汗水;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强身健体;孩子们追逐嬉戏,和伙伴一起探索公园里更多的“秘密”。 

很难想象,曾经这里环境脏乱、房屋破旧。为彻底改变地区环境面貌,2016年,东城区将这里列为棚改重点项目,实施全面整治、绿化美化。历时近四年的整治提升,如今,这里成为自然野趣与历史文化相融的城市森林公园,变身优美的“进京第一窗”。公园建设秉承城市森林、海绵城市、留白增绿、生物多样性等理念,生态景观区、文化展示区、体育健身区三大区域各具特色,为周边居民提供舒适的休憩、健身场地。

与其他公园相比,大通滨河公园的位置重要而特殊——它坐落在明清时东便门与大通桥所在地。据史料记载,元代,为了解决南方大运河通往大都城的漕运,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疏通了大都城至通州的通惠河。明朝以后,北城南移、东城东扩,这附近建起了东便门,从通惠河过来的漕运货物不能直接坐船进城,就在东便门外修建了大通桥码头,货物从这儿下船,因此成为大运河漕运的北端终点。

如今,大通桥已无迹可寻了,但这段重要的漕运历史却不能忘记。

北京园林学会特聘专家刘巍介绍:“在明清两代,这里是非常繁忙的漕运码头,故有‘大通桥上望漕粮’一说,大通滨河公园名字中的‘大通’也由此而来。”

公园的前身是西忠实里棚户区,此前曾是通惠河生态走廊的一个断点。2015年,西忠实里启动腾退,成为东城区首个实行征收政策的平房区棚改项目。

在西忠实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有位老太太家的平房,墙砖似乎和别人家不太一样。专家立刻前来考证,这才发现,她家用的竟然是当年明城墙的城砖,和明城墙遗址公园里剩下的老城墙砖一模一样。应该是当年附近居民拾回东便门城楼旁的老城墙砖,盖起了自家的平房。大通滨河公园设计师张立真说:“这么珍贵的老城墙砖不能浪费啊,我们就把这些老墙砖再次加以利用,砌成了公园内一段景观墙。”

不仅如此,在大通滨河公园建设过程中,东城区特意在大通桥原址区域设置名为“大通追忆”的文化展示区,通过现代造景手法,将靠近铁路的保留建筑用“城墙”和垂直绿化巧妙遮挡,并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昔日东便门外郊野的景象:残桥断壁,树影婆娑,引人追忆历史、怀古诵今。

在“大通追忆”文化展示区,一段汉白玉栏杆石桥从河边探出,桥中央是石雕的滔滔河水,水面上散落着一块块大青石。石头上刻着隋唐时期大运河、金中都水系、元大都水系、繁忙漕运等画卷,再现了“大通桥上望漕粮”的历史景观,让人们在昔日的繁华漕运之地追忆过往,感受历史的文脉。

刘巍说:“大通滨河公园的建成将生态走廊有效连接起来,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也连接了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网和生态脉络。同时,公园建在大通桥遗址附近,正处漕运重要节点之上,更是承上启下,打通了大运河的千年文脉。”

寻访皇家粮仓

“运”味久久相传

孙永红带着外孙回到南新仓故地重游。孙永红 摄

南新仓夜景。孙永红 摄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贯通以来,就成为南粮北运的大动脉。那么漕运船到达码头后,卸下的漕粮又该运往何处呢?

据史料记载,南方各省北上的漕船能够直抵北京周边甚至城区之内,于指定的码头、泊口清卸漕粮,再分批陆运、纳入官仓储存。京城东墙内外的若干处古仓廒,作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粮仓,也就闻名于世。

今年65岁的孙永红是个“老仓迷”,热衷于探寻东城各处老仓的前世今生。近日,她带着10岁的外孙,来到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的南新仓“故地重游”。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新仓,俗称东门仓,是明清两代皇家仓库之一,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起建而成。解放后,改为日用百货公司仓库。2004年7月,根据北京一商集团的改革规划,由百货公司改制组建的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从此,老仓不再是存放的代名词,以“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的身份迎接着八方来客。

经过精心打造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长千余米的步行街两旁,分布着30余家商户,为游客提供美食、休闲、演出、艺术等多重文化体验。在艺术画廊、音乐中心、影视俱乐部、小剧场里感受视觉与听觉的极致体验;在大董烤鸭店、天下盐川菜、红京鱼等特色风味餐厅里来一场美食盛宴……南新仓在历史变迁中走出了一条“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的新路径。

休闲街入口处的一块石碑上,记录着南新仓的沧桑变迁。看着外孙认真读着关于南新仓的历史,孙永红微笑着点头:“‘皇家粮仓’的历史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丢,在年轻一代更不能丢。”

民间谈起北京作为京城的标志,有“五坛八庙十三仓”之称,意思是拥有了这些设施,就具有一国之都的规模。其中“十三仓”包括禄米、南新、旧太、海运、北新、富新、兴平、太平、储济、本裕、丰益十一仓,加上通州的中仓、西仓,总计十三仓,统称为“京通十三仓”。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维系元、明、清三朝皇城子民粮食命脉,蔚为壮观的“十三仓”,那成百上千座廒库现在在哪儿?怀着对东城文化的热爱,退休后的孙永红带着心中的疑问,凭借三份地图:明万历年东城图、清乾隆东城图、1950年北京街道详图,开启了寻访老仓之路——在禄米仓胡同73号院的最深处,孙永红见到过两座大廒和一座小廒:两座大廒并列坐北朝南;小廒则个头小、仓间小,没有气窗。隔壁71号院东北角楼群中敞亮亮一排老仓,也曾让她激动不已:“这些老仓都很斑驳、沧桑,却又都很有气势,沉默中透着厚重与威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北京军区总医院)东南角密密的建筑中,孙永红找到过旧太仓的一座老仓。“史料说仓房墙壁有护墙板,前有罩门。这座坐南朝北的老仓,就有罩门,很像是四合院的垂花门,只是要小好几号。”

据记载,旧太仓在清代被分成了富新仓、兴平仓、南新仓和旧太仓四座仓。2019年,在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中,医院西门北侧富新仓的仓廒外墙开始启动修缮。由于历史原因,这道墙曾被水泥砂浆遮住。历经一个半月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仓廒外墙再度将“容颜”展现于世人眼前。

“太漂亮了!太有气势了!”孙永红不禁感叹道:“历经六百余年风雨,这些仓廒能保存下来是多么的不易。”

如今,各个粮仓正以独有的历史魅力,继续向新一代传递着大运河的文化脉络,引领着新的时尚风潮。

重走玉河古道

领略“水穿街巷”

工艺美术师、东城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朱天纯拍摄的玉河

南新仓往西3公里处的玉河,也与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这是清朝诗人李静山为玉河写的诗。在北京,知道这条玉河的人并不多,因为它曾经一度消失了。近年来,随着“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的启动,玉河重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不久前,67岁的朱天纯特意组织老同学,一起回到玉河地区,找寻儿时的记忆。

在午后暖阳的映照下,微风拂过碧色的玉河河道,水面泛起了涟漪,芦苇随风轻轻摇曳;河岸上,白玉的石桥、木质的围栏、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仿佛时光流转,古时大运河的历历景象尽收眼前。

朱天纯惊喜地发现,位于东不压桥胡同的玉河遗址博物馆内,新增了一处春风书院,院内有玉河庵山门遗址的夹杆石和玉河庵碑,以及雕刻着漕运码头盛景的壁画,传递着700多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今,玉河地区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朱天纯出生在玉河南段旁的东吉祥胡同。对于上个世纪的玉河,他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桥底下没有水流通过,玉河已经覆盖成暗河。对于这段河道的记忆,也就是零星的一些地名:后门桥、东不压桥、东板桥等等,还能让人们知道曾经有一条河在这里经过。”

玉河是元代通惠河在大都城的一部分,什刹海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700多年前,郭守敬修通了这条河道,让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明代之前,这里曾是漕运进京的通道。尔后,这条穿越了元、明、清三代的古老河道,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败,被深埋在层层叠叠的民房之下,玉河从此消失。

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后,身为工艺美术师、东城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朱天纯,满怀着对老北京文化的热忱,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记录玉河恢复工程的点滴历程。“那段时间,我隔三差五到玉河去拍照,这些年下来,断断续续拍摄了近万张照片。”

在这近万张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后门桥被掩埋多年的镇水兽。照片中,镇水兽的龙头龙身龙爪清晰可见,龙爪中抓着两团水花,龙身很短,龙尾上是层层麟片。它趴在河沿边的石块上,其目光与下面玩伴的视线相接,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正是一幅“游龙戏珠”图的完整场面,活灵活现。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一期考古挖掘。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岸,东不压桥、玉河庵东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有玉河庵碑、银锭锁等大批文物,镇水兽便是其中之一,如今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展示。

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同年,玉河故道二期保护工程启动。2017年,随着二期工程完成,700余岁的玉河整体亮相。

“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实施方、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姚文国介绍:“工程从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长600余米。按照整体修缮设计,在历史古河道遗存范围建成了景观公园。我们在公园的观水平台建设时,充分考量了既要让观景者能够尽量亲近水道,感受身处玉河之中的意境,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又要保证安全,所以有了观水平台上兼具扶手功能的大运河风情浮雕画,让过去和现在的河畔风光同时展现在游览者眼前。”

在玉河的景观平台上,5处铜色浮雕连成长卷,白浮泉、张家湾、杨柳青、南阳修船厂、微山湖……一幅“京杭大运河风情图”浓缩了1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河岸繁华热闹风光。现在的景观公园,已经与玉河古道融为一体,成为“水穿街巷”美景中的一抹亮色。

在玉河缓缓流经的老胡同里,城市的更新改造也在有序进行。

近年来,为统筹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探索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路径。特别是东城区探索推进的胡同“共生院”模式,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如今,在这些胡同里,月白灰墙、如意门楼下,随处可见园林小景;清水脊、硬山墙旁,现代化厨卫浴舒适方便;垂花门、影壁墙内,居民在“小院议事厅”协商共治美丽家园……这既是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也是城市更新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互利共赢的一种探索。

朱天纯说:“作为一个生长在胡同里的孩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都深深地装满了我儿时的记忆。我希望用自己的照片,表现胡同的价值和意义,唤起更多人们对北京历史、胡同文化的保护意识。”说着,朱天纯拿起手中的相机,将老胡同居民的现代生活景象定格在了照片中。

千年运河源远流长,滋养着文明的肌体。在东城这片文化沃土上,激活传统与现实,续接过去与未来,运河千年文脉永续流淌。

东城区融媒体中心 王慧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