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古道 四时之美

发布时间: 2021-01-20 11:3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拍摄:乔健 文字:体育馆路街道孙璐

青砖灰瓦,小桥流水,柔波荡漾,阳光和煦,在市中心有这样一段恬静的江南景致,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就是玉河。“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是清朝诗人李静山为玉河写的诗句。一脉玉河,款款流淌,穿越了元、明、清三代,700余载。玉河承载着京都的历史,是京杭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段。

古老的玉河,款款流淌,从过去奔向远方。1293年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玉河,让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里来。当时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是忽必烈起的。通惠河通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 

明永乐重建都城,水系改变,通惠河位于城内的河段改名为玉河。明宣德七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正统三年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逐渐成为皇城中的景观河。时至清朝,史料记载大多将玉泉山至大通桥的一段称为玉河,亦有御河或御沟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开始全线疏浚玉河。当时,因为不能经常由什刹海向玉河放水,所以玉河常年流淌污水。1953 年,修建了四海下水道,玉河在东不压桥被截断,只留有直径50 厘米的倒虹吸管,当做什刹海放水冲刷下游河道之用。由于经常排放污水,卫生条件较差,1955年开始施工将玉河全线改为暗沟,工程于1956年11 月完工。至此,玉河整条河道均被盖板遮住,铺设排水管线,彻底成为了地下暗河。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一期考古挖掘。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岸,东不压桥、玉河庵东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有玉河庵碑、银锭锁等大批文物。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展示。如今,在东不压桥展区,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古河道遗迹;在万宁桥下方,两只镇水石兽俯卧在堤岸两侧,北岸那只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 

“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后,自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起,至平安大街一段500米长的古玉河“重见天日”,河岸两侧建筑同时整体恢复明清历史风貌,小河,石桥,两岸枕河的人家,“水穿街巷”的旧时风光在平安大街北侧重现。如今漫步于被绿茵鲜花点缀的河岸,五组铜铸浮雕长卷组成的《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引人注目。整幅画卷全场116米、宽0.8米,描绘着京杭大运河从北京白浮泉发源,直到杭州钱塘江入海沿途一千七百余公里的经过历史名镇及风光景物。水穿街巷的秀丽风景回归,玉河亦以新的面貌示人,深凝着大运河的苍古文化,彰显异彩。

穿过四季,在玉河畔徜徉,一幅副“山水画”逐渐展现在眼前,“花枝春满,拂堤杨柳”是玉河多情的春;“接天莲叶,翠竹掩映”,是玉河浓碧的夏,“木叶微脱,秋草半黄”是玉河多彩的秋,是“雨雪霏霏,白砂皎皎”是玉河宁静的冬,四时之景不同,小桥、流水、堤岸、人家,总能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如诗如画,岁月如歌。 

跨什刹海入玉河处,矗立着一座古桥,即万宁桥(后门桥)。万宁桥始建于元代,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沧海桑田,万宁桥形貌和名称几经变化,但至今依然守着原址原位,发挥着桥梁作用,享有盛名。万宁桥也称后门桥。因明代以后桥在皇城地安门之北,正对地安门,桥被称为地安门桥或地安桥。地安门是皇城的后门,因此习称此桥为后门桥。元取名万宁桥,据说是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 

万宁桥东,沿着玉河往里走,就步入雨儿胡同。雨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在高楼大厦的包围里,有这样一片明清风格的建筑,沿河而立,一排排一处处,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瞬间就生动了。 

雨儿胡同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雨儿胡同”。光绪年间镶黄旗衙门曾在胡同北侧。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曾位于胡同北侧。雨儿胡同卧虎藏龙,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住过雨儿胡同13号,现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元勋中的元帅罗荣桓、大将粟裕、大将谭政,也都在雨儿胡同居住过。现在,雨儿胡同15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所在地,让这条古老的胡同增加了不少人文气息。 

2015年,东城区开始探索胡同“共生院”模式,传承文脉、保障民生、留住乡愁,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条新思路,雨儿胡同的更新改造率先走出了一条老城保护更新的新路径,月白灰墙、如意门楼、园林小景,处处可诗,处处可画。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展示出古老的北京印象,而密集的景点和极具特色的商店更是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穿梭在胡同中的旅游黄包车,串联起了过去和现在,车轮滚滚,驶过清水脊、硬山墙,而垂花门、影壁墙内鲜活的胡同生活,正开启着新的篇章,京腔京韵翻墙绕耳,琴书三弦儿和风入心。